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藍牙技術

藍牙Bluetooth,是一種無線個人局域網Wireless PAN),最初由易利信創製,後來由藍牙技術聯盟訂定技術標準。據說為了強調此技術及應用尚在萌芽階段的 意義,故將Bluetooth中文譯名為較文雅的「藍芽」,並在台灣進 行商業的註冊。在2006年藍牙技術聯盟組織已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改採直譯為「藍牙」。

歷史

藍牙技術最初由易利信創製。 技術始於易利信公司的1994方案,它是研究在行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低成本無線通訊連線的方法。發明者希望為裝置間的通訊創造一組統一規則 (標準化協定),以解決使用者間互不相容的移動電子裝置。1997年前易利信公司此概念接觸了移動裝置製造商,討論其項目合作發展,結果獲得支援。 1998年項目正式啟動。 1999年5 月20日索尼愛立信IBM英特爾諾基亞東芝等 業界龍頭創立藍牙特別興趣組(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制訂藍芽技術標準。「藍牙」這名稱來自10世紀的丹麥國 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的外號。出身海盜家 庭的哈拉爾德統一了北歐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維京王國的國王,由於他喜歡吃藍莓牙齒常常染成藍色,而獲得「藍牙」的綽號。用來暗示藍芽是統一通訊協定的通用標準。因為顏色怪異的緣 故。1998 年,易利信公司希望無線通訊技術能統一標準而取名「藍牙」。 1998年時Bluetooth推出0.7版,支援 Baseband 與 LMP(Link Manager Protocol)通訊協定兩部份。1999年推出0.8版,0.9版、1.0 Draft版,1.0a版、1.0B版。1.0 Draft版,完成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協定、TCS(Telephony Control Specification)協定。同時,1.0版公布後,開始了大規模宣傳。 2001年的1.1版正式列入IEEE標準,Bluetooth 1.1即為IEEE 802.15.1。同年,SIG成員公司超過2000家。 Bluetooth 2.0將傳輸率提升至2Mbps、3Mbps,遠大於1.x版的1Mbps(實際約723.2kbps)。

Android初探

2007年11月5日,Google 與其他33家手機製造商(包含摩托羅拉、宏達電、三星、LG)、手機晶片供應商、軟硬體供應商、電信業者所聯合組成的開放手持裝置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發佈了名為「Android」 的開放手機軟硬體平台。參與開放手持裝置聯盟的這些廠商,都會基於 Android 平台,來開發新的手機業務。

緊接著,在 Android 平台公佈的一週之後(11月12日),Google 隨即發布了可以免費自由下載,能在 Windows、Mac OS X、Linux 多平台上使用的 Android 軟體開發工具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 與相關文件。 間隔數天,又再次發佈作業系統核心(kernel),與部分驅動程式的原始碼。 一歩歩展示 Google 欲將手機這個現代人的隨身工具推往開放平台, 讓人們可以自由修改創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手機應用的決心。

身為 Google 公司創辦人之一的 Sergey Brin,也在 Android 軟體開發工具(SDK)發布的同時, 現身於視訊廣告影片中,為大眾介紹 Android 平台。 Sergey Brin 也同時宣佈舉辦總獎金高達 1000 萬美元(3 億多台幣)的開發者大獎賽, 鼓勵程式開發者去深入探究 Android 平台的能力。寫出具創意、實用性十足、 能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手機使用經驗的應用程式。

2008年9月24日,T-Mobile 首度公佈第一台 Android 手機(G1)的細節,同日 Google 也釋出了 Andorid SDK 1.0 rc1。對應用程式開發者而言,1.0 代表了開發者可以放心地使用 API,而不必再擔心 API 有太大的變動。 G1 在同年10月20正式發售。在發售前僅針對原 T-Mobile 用戶的預購活動中,已經被預購了150萬台。 在 10/21日,Open Handset Alliance 公開了全部 Android 的原始碼。從此,開發者擁有了一個完全開放的手機平台。

在可見的將來,基於 Android 平台的手機程式設計,將像今日的 PC 程式設計一樣普及。

「Android」是一個基於 Linux 核心(kernel) 的開放手機平台作業系統。與 Windows MobileSymbian 等手機作業系統處在同一級別。

對於設備製造商來說,「Android」是一個免 費的平台。「Android」作業系統讓設備製造商免除「每出一台手機,就得被手機作業系統廠商(如 MicroSoft)收取費用」的情況。 對硬體開發廠商來說,「Android」也是個開放的平台。只要廠商有能力,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加入特有的裝置或功能,不受手機作業系統廠商的限制。

對 於手持裝置的開發者來說,「Android」是個先進的平台。平台上的應用程式可相容於各種型號的 Android 手機,免去為各種不同手機機型開發的困擾。「Android」平台支援各種先進的網路、繪圖、3D處理能力,可以用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對 於使用者來說,「Android」是一個用於手機的作業系統。使用者只要先申請一個免費的 Google 帳戶,當使用者想換一台手機時,就可以在不同廠牌,同樣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平台的手機之間選擇,並且很容易地將如聯絡簿等個人資料轉換到新手 機上。

Android 在 Linux 核心的基礎上,提供了各種合用的函式庫,和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框架。並採用較符合商用限制的 Apache 版權。在 Linux 核心的基礎上提供 Google 自製的應用程式運行環境 (稱作 Dalvik,與 Sun 的 J2ME 不同),並提供基於 Eclipse 整合開發環境(IDE)的免費、跨平台(Windows、Mac OS X、Linux)開發工具(SDK),便於應用程式開發者學習、使用。

免費、熟悉的跨平台開發工具,讓具備一些物件導向觀念,或視窗程式 開發經驗的開發者,能在一定時間內上手。1000 萬美元的大獎賽則提供了足夠的誘因,讓第一支 Android 手機正式面市前,就擁有了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可供使用。

從不同角度來說,Android代表著

一個嶄新的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平台、
一個友善的免費應用程式開發環境、
一個與世界各地的程式開發者,站在相同起跑點上的公平競爭機會。
從創意開始

預測未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當我們擁有了一台能夠上網,能夠依照自己的期望自由修改、調配功能的手機,我們會用它來施展什麼創意? Android 大獎賽首頁上提供了一些方向。

你的心裡可能已經有了關於手機程式的絕好創意,你想在 Android 開放手機平台上,實現因為其他封閉平台的種種限制,而無法在手機上達成的需求; 無論你以何種目的來看待「Android」平台,都需要為了達成你的創意,所需的一些基本協助。 本書所提供的內容,將可以協助你快速地理解 Android 平台的概念。 提供你初次開發手機程式介面的注意事項、Android 資料應用程式的運作過程, 與詳細的 Android 應用程式實例解說。

要開發 Android 應用程式,你甚至不需要擁有實機。 Google 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各個主要平台(Windows、Mac、Linux) 上可用的開發工具包。開發工具包中,也包含了 Android 手機模擬器,好讓我們在電腦上就能完成所有的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工作。接著,我們就先來安裝 Android 開發工具吧。

參考資料

GPS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英語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通常簡稱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個中距離圓型軌道衛星導航系統。它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時間標準。系統由美國國防部研製和維護,可滿足位於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間的軍事用戶連續精確的確定三維位置、三維運動和時間的需 要。該系統包括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 地面上的1個主控站、3個數據注入站和5個監測站及作為用戶端的GPS接收機。最少只需其中3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用戶端在地球上 所處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聯接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該系統由美國政府於20 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研製並於1994年全 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擁有GPS接收機即可使用該服務,無需另外付費。GPS信號分為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規的精確定位服務(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S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S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為地加入誤差 (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終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 後,柯林頓政府決定取消對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現在民用GPS也可以達到十米左 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統擁有如下多種優點: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氣的 影響;全球覆蓋(高達98%);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快速、省時、高效率;應用廣泛、多功能;可移動定位;不同於雙星定位系統,使用過程中接收機 不需要發出任何信號增加了隱蔽性,提高了其軍事應用效能。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RFID原理與應用

作者:陳啟煌 / 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程式設計組副組長

被稱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前十大技術之一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便利通ING。未來舉凡到商場或便利店購物、圖書館借書、搭乘交通工具、繳停車費、洗車、高速公路的電子收費「ETC」、郵寄、識別證或到醫院掛號領藥…,無一不如影隨形地和「你」一起生活著。

前言
相信大家對RFID這個名詞應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已經悄悄的散佈在你我身邊,常有機會看到或聽到這個名詞;陌生的是不知道它背後的運作原理與技術,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能讓大家對這個號稱是『本世紀十大重要技術項目』之一的科技產物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中文可以稱為「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通常是由感應器(Reader)和RFID標籤(Tag)所組成的系統,其運作的原理是利用感應器發射無線電波,觸動感應範圍內的RFID標籤,藉由電磁感應產生電流,供應RFID標籤上的晶片運作並發出電磁波回應感應器。以驅動能量來源區別,RFID標籤可分為主動式及被動式兩種:被動式的標籤本身沒有電池的裝置,所需電流全靠感應器的無線電波電磁感應產生,所以只有在接收到感應器發出的訊號才會被動的回應感應器;而主動式的標籤內置有電池,可以主動傳送訊號供感應器讀取,訊號傳送範圍也相對的比被動式廣。

其實RFID早已存在你我日常生活環境中,出門搭乘捷運會用到的『悠遊卡』,開車上高速公路不用停下車來繳回數票所使用的『ETC』儲值卡,去7-11買個飲料用到的”VISA WAVE”信用卡,心愛的寵物身上的植入的『寵物晶片』,商店或圖書館內的防盜晶片,回到家裡開啟大門門禁所用的”MiFare”晶片卡,這些都是 RFID的實際應用。RFID的特性特別適合用來作為人或物品在通路上的管控追蹤及識別。所以RFID廣泛應用在門禁控制、流程管控以及電子票券等方面。加上RFID已制定全球統一的ISO規範,同時看好RFID所帶來的商機,已有不少廠商投入相關產業的研發,近幾年在國內外推出不少與RFID相關的應用如:

全球最大的連鎖通路商 Wal-Mart 要求其前100大上游供應商在貨品的包裝或棧板上裝置RFID標籤,以便追蹤貨品在供應鏈上的即時資訊,可降低成本及提高產品資訊的透明度;國內的裕隆汽車將RFID技術應用在汽車保養維修流程控管,車主在休息室可以清楚掌握愛車即時的處理情況及進度;三總將RFID用於病人的識別,避免給藥錯誤,大幅的提高備藥與給藥的正確性。

在電子票券的應用方面,因為RFID標籤內置的記憶體可以存放相關的識別資料,加上加密的機制即可把票券的內容安全地記錄在電子晶片中,故可廣泛應用在小額消費,以免除付現找零或信用卡簽名等麻煩。如「2006 FIFA世界盃足球賽」主辦單位與飛利浦公司合作,捨棄傳統門票,改採RFID晶片卡,此舉,除了讓球迷能快速驗證入場外,這張RFID電子門票也可以用來支付球場內其他如停車、餐飲等消費;而在國內,大部分台北人手上持有的悠遊卡所採用的MiFare晶片也是一種RFID卡。除了可以用來搭捷運、公車、貓纜及付停車費外,技術上應可用於其他生活上的小額消費。受限於國內的金融法令,悠遊卡僅能用於交通事業,未能進行小額消費的業務;但去年國內四家銀行與台北智慧卡票證公司簽約發行悠遊聯名卡,並且結合『VISA國際組織』推出的VISA WAVE功能,讓持卡人除了可以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外,亦可用於便利超商消費,帶來更多方便的服務。

介紹完各種RFID實際應用,在此預告一個好消息,本校今年(96)九月新學期開始,會將校園卡換發成MiFare晶片卡,包含學生證、教職員證、校友證等校園卡都會升級成為RFID 晶片卡。原有的校園卡為傳統接觸式的磁條卡,由於在使用時與讀卡機接觸多少會有磨損,且校園卡經常用於館舍的門禁控制,不少人會因為卡片無法辨識而有「卡門」的不愉快經驗,這個問題拜RFID卡非接觸的特性而不復存在。這一次除了換發卡片之外,並整合全校各館舍的門禁系統,屆時全校師生可以一卡通行全校,皮包內也可以少帶幾張卡片。除此之外,也將台北人常用的悠遊卡功能結合在校園卡內,使校園卡可以走出校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加上與校園卡片結合,使得這張悠遊卡具有掛失的機制,卡片內的儲值的金額不會因為卡片遺失而不見,還有後續的校內外應用還在規劃中,期待能讓校園卡發揮最大的功能。

拜科技之賜,RFID讓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想像一下去超級市場買一車的商品,只要購物車一經過感應器購物清單,帳單立即產生,不用像現在排隊等店員一一點清結帳;還有一回到家裡,周遭溫度、燈光及家電馬上變成你喜歡的設定,不用東找西找遙控器與開關;家裡的冰箱食物飲料不夠時,會自動下訂單宅配到府,不用打開冰箱發現最喜歡的可樂沒有了,這真是個方便的未來,而且這個未來已經不遠了。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性侵新聞「動」起來 手機不設防

中國時報【林上祚/台北報導】

主打動畫新聞的壹電視新聞台,未來將登上中華電信MOD,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表 示,中華電信受限於「黨政軍條款」,MOD被公告為「開放平台」,無法拒絕壹傳媒上架,也無權對播出內容置喙,但壹電視若被公告為鎖碼台,中華電信將配合 辦理。

壹傳媒的「動新聞」最近主打獸父性侵幼女動新聞,不僅鉅細靡遺交代性侵過程,還有真人配音,動新聞收看軟體,只要用iPhone等智慧型手機掃描「二維 條碼」就能下載,「蘋果的APP Store,就有二維條碼軟體可下載」,下載後所有手機用戶,無論是否年滿十八歲,都可點選比限制級還限制級的「獸父性侵」動畫,完全沒有把中華民國的網 路分級制度放在眼裡。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經理胡學海表示,動新聞的二維條碼,只要是智慧型手機都能下載,其他電信業用戶也能下載,手機 用戶上網後,點選什麼樣的網路內容,就不是電信業者能夠管的,動新聞播出性侵動畫,責任不在中華電信。

專家:這幾年新聞自律 將全破功

但 麻煩的是,壹傳媒旗下的壹電視,接下來還要在中華電信MOD播出,衛星頻道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形容,衛星公會自律委員會這幾年,好不容易對一些 血腥暴力畫面,達成不予播出的共識,現在看到動新聞,居然可以把自殺新聞,從高樓跳下墜地過程血淋淋呈現,萬一壹電視這樣呈現方式大受歡迎,難保其他新聞 台不會跟進,「這幾年新聞自律,不就全破功了」。

NCC官員形容,先前雅虎等網拍網站,有網友販售日本「電車之狼」模擬性侵電玩,都被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嚴厲要求下架,壹電視新聞 以後若動輒製作「模擬性侵」動畫新聞,NCC豈不是得二十四小時監看,「就像貓捉老鼠一樣,抓不勝抓」。

「一頁」知秋 國片走對路了

由新銳導演陳駿霖所執導的「一頁台北」獲得柏林影展亞洲電影大獎,這大概是繼「艋舺」票房破兩億之後,國片又一項令人鼓舞的 消息。

連續幾部國片及電視劇都與城市行銷連結上關係,「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的高雄面貌帶動南台灣的觀光熱,「艋舺」、「一頁台北」呈現台北都會的過去與 現代景觀及文化變遷。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背景,背景當然需要場景。電影場景往往帶影迷進入寫實或幻想中的環境而一生難忘。

其實「一頁台北」的監製是德國名導文溫德斯,去年初曾來台訪問,並與侯孝賢導演舉行一場電影論壇。文溫德斯談到他到訪一個陌生城市,會利用大部分時間走訪 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及生活面貌,納入他電影中的元素。他看了陳駿霖的劇本並走遍台北大街小巷,更覺得這是個電影可以表現的城市,也 是他接下製片的原因。

確實,電影和城市是有影像上密切關連,美國奇才導演伍迪艾倫一生住在紐約,他大部分作品都在紐約取景,而被美國大學生譽為「都會文化孤獨導演」。當他決定 移師歐洲取景時,他選擇了倫敦及巴賽隆納,於是近作「愛情決勝點」及「情遇巴賽隆納」成為紐約人觀光的首選。

美國的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舊金山和芝加哥都是好萊塢影片常常出現的城市,即使像「麥迪遜之橋」的中西部愛荷華州的麥迪遜郡一夕成名,電影中的那座橋馬 上成為觀光景點,就如同「海角七號」帶動南台灣觀光的潮流。

歐洲更多電影中最迷人的城市,「羅馬假期」、「魂斷威尼斯」、「我愛巴黎」、「魂斷藍橋」、「布拉格的春天」和「藍色多惱河」等有多少影片帶來歐洲城市的 無限魅力,因為有故事有演員,電影傳達了整體的城市行銷;海報照片、服裝、語言、生活、建築、雙層公車、捷運、廟宇和教堂等都連帶受注目。去年奧斯卡最佳 影片頒給了「貧民百萬富翁」,使得孟買的貧民窟成為觀光景點,該片印度配樂搶得美國排行榜第一名,印度女性服裝展示在紐約第五街。

多元化城市行銷有如一個成功的城市外交。「一頁台北」、「艋舺」國片走對了方向,再加上編導演的強力組合,今年很可能是國片復甦之年。

通俗文化產品 是門好生意

日前新象文化許博允在媒體表示,憂心文創法通過後,將造成文化產業發展的通俗化,言下之意,似乎認為通俗化對文化發展不利。

筆者無法苟同此觀點。放眼國際,舉凡文化創意產業先進國家,其主要獲利來源全都是通俗文化,像是英國的哈利波特已經成為一個價值十五億美金的工業,日本的 動漫畫產業產值更是驚人。《藝術家為什麼這麼窮》一書中便指出,即便是文化產業大國美國,表演藝術等高雅藝術也無法光靠演出收入打平營運支出,仍然必須仰 賴企業與政府贊助。

文創法過關,票價補貼首先針對的是精緻的表演藝術。如果接下來的子法能夠針對生產通俗文化產品的企業給與扶植與獎勵,順利建立起一個厚實的大眾文藝消費市 場,培養出讀者的鑑賞力和品味,其中自然有部分讀者會提升到消費精緻藝術的領域。

文化藝術的消費是一種品味消費,消費者必須被教育、培養,從門檻較低的通俗文化產品入手,並不會將消費者庸俗化,只會激發其不斷追求的決心。沒有人生下來 就聽得懂歌劇,看得懂現代舞,就好像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讀懂原典(就算能也只有極少部分人),必須先從比較簡單且有解說的入門教科書讀起,學會使用該門學 科之語言與邏輯之後,再往上進階。

台灣經貿起飛乃至人民追求心靈文化的消費時日尚短,想要教育大眾欣賞高雅藝術,得讓大眾文化當作墊腳石。誠如英國作家尼克宏比在小說《三十一首歌》中所寫 的,普羅大眾想要的其實就是意義有限簡單好聽的通俗流行音樂,那並沒有錯,也和那些經典的高雅音樂不違背。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更是雅俗共通,能欣賞精緻藝術 也喜歡通俗流行文化的人。

文化產業的建立,發展通俗文化產品是必要的,通俗文化產品才是好生意,也是文化產業化的獲利根源。文化藝術的通俗化,對於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來說是好事,沒 甚麼好擔心的。日本之所以能夠容納分工細密且冷門專業的高雅精緻藝術的生存發展,正是其厚實的大眾文化,先替文化消費者奠定了良好的品味鑑賞基礎。

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是文化的一體兩面,互助合作,才能相輔相成,共存共榮。

美牛…ECFA啟示錄!(柯建銘)

歷經兩個月餘的朝野折衝,美牛事件終於劃下句點,不僅宣告國會自主新時代來臨,更是對馬總統一個強烈的不信任投票。馬總統 必須學習謙卑,聆聽民意,而非被無限擴張的權力矇蔽視聽!馬總統更必須體認,從美牛事件到ECFA,均具有攸關台灣主權的象徵性意涵,不容打折、不容密 室,當今的美牛事件即是未來ECFA的啟示錄!

馬總統兼任黨主席是為了控制黨與國會,如今「完全執政、完全控制」的美夢落空,顯見兼任黨 主席並非萬靈丹。馬總統將美牛事件定位為「溝通不良、宣傳不足」,甚至點名衛生署長應負責,避談國安會政治責任,要行政立法組團赴美遊說,卻又避談如何與 國會進行溝通;此等作為非但見樹不見林,且暴露其護短偏安心態,國民黨內互推皮球,無人承擔政治責任!

就憲政體制來說,行政部門政策被否 決,首要應研議是否提出覆議,若不覆議,則代表接受,就美牛事件來說即代表馬總統必須設法重啟台美談判,然馬總統除表示儘速與美方進行真誠溝通協調外,並 無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坦白講,之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指台美議定書優位於國內法律,又以美國將施以經貿報復恐嚇國會,國會以修法反制只能說是蘇起咎由自取, 顯示馬總統及其國安團隊不但談判不力,且善後無能。

馬總統在記者會上唯一較具前瞻性的講話,倒是指出未來行政部門對外簽訂條約或法案(如 ECFA),將檢討行政立法部門建立通盤處理機制。事實上,ECFA與美牛問題如出一轍,馬總統一貫拒絕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及民進黨所倡議設置的立法院兩岸 監督小組,反對訂定兩岸協議訂定處理條例。事實上,憲法明訂立法院有議決宣戰、媾和、條約案等權。美牛事件如此,ECFA亦復如是!

馬總 統的執政困境除了本身的性格及能力恐有不足之外,問題仍在於被無限集中而膨賬的權力所淹沒,導致對普遍民意反彈毫無警覺。馬總統若能拋棄權力魔咒,體察社 會內部對國民黨一黨獨大以及主權問題的疑慮不安,充分尊重國會,聆聽民意,才能緩解緊張而歧異的朝野關係,亦有助於日趨嚴峻而複雜的兩岸談判。

(作 者為民進黨籍立委、政策會執行長(台北市))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堅持貨幣弱勢 中國玩危險遊戲

中時電子報╱保羅.克魯曼 2009-11-17 02:39

中國時報【保羅.克魯曼】

世界級領袖走訪外國主要是展現象徵性姿態,沒人指望歐巴馬總統從中國帶回重大新協議,不管是有關經濟政策或其他議題。

但我們期望當攝影機停機時,歐巴馬與其東道主能就貨幣政策坦誠交換意見,因為國際貿易失衡問題即將大幅惡化,除非中國改弦易轍,否則雙方有可能為此 撕破臉。

世界上多數主要貨幣 彼此「浮動」,其相對價值視市場力量而有高低。現在多數國家,都設法使幣值符合其長期經濟基本面。中國是最大例外,不但享有龐大貿易順差,很多投資人更是 拚命想進入,這理應使人民幣走強,但中國當局堅持人民幣維持弱勢,做法主要是以人民幣購買美元,累積鉅額美元資產。

近幾個月來儘管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急遽貶值,中國仍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等於是以鄰為壑的貶值,使中國出口商享有更多優勢,特別是對其他開 發中國家的廠商。

便宜資金加上金融刺激措施,似已避免第二次大蕭條,但決策者迄今未能促成公或私部門的足夠支出,對抗大量失業亦無進展。而中國靠弱勢貨幣政策吸走其 他國家亟需的需求,流入中國出口商的口袋,使問題雪上加霜。

為什麼我說這個問題會大幅惡化?因為過去一年中國問題的真實程度被暫時性因素掩蓋。展望未來,中國貿易盈餘和美國貿易赤字都將大增。

這是日內瓦「國際研究院」教授鮑德溫與塔里歐尼在論文中提出的觀點,近來貿易失衡(包括中國出超與美國入超)的額度遠小於數年前;但「全球失衡的改 善大體上只是幻象,是全世界歷來最嚴重貿易崩跌造成的短暫副作用」。

確實,二○○八年至○九年全球貿易崩跌打破以往紀錄,顯示當代貿易係以耐久財的銷售為主,面對嚴重金融危機和隨之的不確定性,消費者和企業延遲購買 非立即需要的商品。汽車等商品的進口暴跌,美國出口也劇減,但因我們遭遇這波危機時的進口遠大於出口,結果就是貿易逆差縮小。

但隨著金融危機逐漸消退,上述過程將會反轉。八月與九月的貿易逆差遽增。今後類似的報告將接踵而來。

試想接連幾個月報紙頭版都是美國貿易赤字與中國貿易盈餘激增,以及美國失業工人苦不堪言。如果我是中國政府高層,我對前景會非常擔心。

可惜中國人似乎搞不懂,他們不但沒有正視改變貨幣政策的必要,反而教訓美國,要我們調升利率及遏制財政赤字,這將使我們的失業問題更嚴重。

我也不確定歐巴馬政府是否搞懂。這個政府對中國貨幣政策的聲明似乎只是官樣文章,看不出迫切性。這個情況必須改變。他最好警告中國人,他們在玩一場 危險遊戲。

繁華夢碎 杜拜的摩天樓魔咒

【聯合報╱馬凱/經濟日報總主筆(北縣汐止)】


新舊世紀之交,全世界最富創意、最引人矚目、也最令人艷羨的, 莫過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個小小的邦國杜拜,不惜巨資,要在沙漠中打造出人間天堂。

已經輝煌落成,直上雲霄有如巨型沙漠之舟的帆船飯店,窮奢極侈,號稱七星級的頂尖豪華旅館,讓各國富豪心嚮往之;緊隨 其後還有更多七星級的飯店,號稱世界第八奇蹟的世界島,以及令所有摩天樓都望而興嘆的超高杜拜塔。

只有最瘋狂的想像力才能企及的夢幻建 築,接踵出現,的確讓杜拜這個欠缺任何資源的蕞爾小國,登上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成為人人一生想要旅遊一次的夢土。也因為這樣,儘管上帝連石油都吝於恩賜, 杜拜成了沙漠中光芒四射的明星;也由於瘋狂而且豐富的創意,有望轉變為蒼茫大漠中的觀光勝地、金融樞紐、轉運中心。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個現代神話。

跟 摩天樓相關的,是一個魔咒。當一個國家投下巨資,興建高聳入雲的摩天樓,一方面顯示經濟高度繁榮,另一方面則代表國力雄厚、財力驚人,足以支撐此高度炫耀 性的建築物。但是摩天樓穿破雲霄、昂然矗立之日,這個國家往往會忽然陷入經濟頓挫。原因是,當不惜重金建摩天樓時,其經濟常已達到繁榮的巔峰,因而經過連 年興工,落成之日,經濟疲憊顯露,直落谷底,二者若合符節而已。

杜拜世界肆無忌憚大興土木所興建的帆船飯店、超高摩天樓、世界島等,與杜 拜經濟興衰的關聯不大,因為杜拜本無什麼經濟可言,但卻與全球經濟的興衰密切相關。這許多窮奢極侈的建築,所耗費的不是杜拜的資源,而是向全球各國舉借的 債款。當這些沙漠中供全球金字塔頂端的富豪一逞其揮金之慾的怪獸一一舉債興築時,正是全球經濟空前繁榮的巔峰;而當它們一一落成啟用乃至即將完工之際,全 球過度的繁榮吹起的超大泡沫終於不支爆破,為摩天樓魔咒寫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註解。

然而不論台北的一○一還是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基本上皆 靠自力完成,而且不敢好大喜功,淺嘗輒止;不如杜拜世界全賴外債,而且食髓知味、不肯見好就收。因而這個魔咒可能就此毀掉了一個神話,一個國王,乃至一個 王國,更牽連所有跟它一起勇敢追尋夢想之銀行。

但六五○億美元與金融海嘯相比,只是茶壺裡的風暴,一陣騷動之後,願賭者服輸,不會激起太 大之波瀾。杜拜世界的勇氣與想像力會永久令人驚嘆,也留下一個教訓:不論創意多麼偉大,永遠要量力而為,經濟牢牢地扎根土地,才能向上開出燦爛的花朵。


【2009/11/30 聯合報】@

房價泡泡 政府何苦幫著吹?

日前央行彭淮南總裁勸誡銀行高層,注意房貸過度寬鬆可能衍生投機炒房及未來房貸違約的風險,經建會也邀請學者討論房價、薪資及所得分配惡化的議題, 顯見政府已意識到放任房價飆漲對實質經濟及社會安定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試圖冷卻房市過熱的激情。

不可否認,金融機構資金的寬鬆是助長這一波房市大漲的關鍵因素,近年房貸利率因連續調降已近歷史低點,政府又多次祭出優惠房貸政策,造成民 眾爭先購屋搶佔優惠房貸額度。大台北整體房價幾乎已較前一波高點上漲六成至一倍,一般民眾只看到低利的誘因,卻忽視房價上漲所須承受的巨大還款壓力,未來 房貸族成為屋奴的機率將大幅上揚。

土地供給有限、原物料上漲及放寬陸資投資台灣不動產,是房價上漲論者的另外幾個立論基礎。尤其他們喜歡以上海房價及香港有每坪上千萬房價的 案例,認為台北市的房價仍在相對低點,然而上海是當今全世界聚焦與大企業聚集的國際金融中心,台北今日的地位遠遠不及上海,長期的房價自不可與上海相提並 論;香港則是彈丸之地,房地資源極其有限,港人除非移居外地,否則勢必得承受高房價或高租金,台北居民不住北市仍可選擇市郊或外縣市,不像港人必須承受屋 主在售價與租金轉嫁的壓力。

至於陸資來台購置不動產更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即使政策開放,應該也僅限於大陸企業來台設立公司或設廠所需的辦、廠或員工宿舍,而非一般住 宅;何況在當前政治環境下,台灣民眾買不起房子卻讓大陸人民來台置產,這只會釀成巨大的政治風暴。

無論是供給面、資金面或政策面對房價的拉抬,如果沒有實質購買力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房價泡沫終究會有破滅的一天。

目前多數台灣民眾的購買力是下跌的,對房屋的購買力更是如此;今天民眾踴躍購屋不是因為實質所得增加,而是因為在低利的誘餌下誤以為自己的 購買力增加了,或者認為未來還有轉售獲利的空間,事實上這是掉入政府、金融機構、不動產業者、投資機構所共同編織的美麗陷阱中。

台灣因為民眾儲蓄率高,且舉債消費的情形不如美國廣泛,因此未曾發生類似美國的房貸風暴;但是今天已創造歷史高房價的問題,很可能在數年內 因為利率的調升引發本土型的房貸風暴。政府當初以政策低利誘導民眾追逐與墊高房價,未來除非經濟與國民所得有大幅成長,否則勢必難以長期支撐這有史以來最 大的房價泡沫。

依法行政 七星潭成財團後花園

【聯合報╱李光中/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花蓮市)】

日前數十名在台北求學的花蓮子弟組成聯盟,發起連署指責花蓮縣政府規避環評程序,將七星潭租給財團興建濱海度假村。環保署官員隨即表示,若開發範圍 牽涉野生動物保護區、山坡地、脆弱地形或海埔地等特定區位,仍需送環評會核定。縣府也聲稱「無規避環評」。

其實,任何想追問七星潭到底怎麼回事的人,都會被迫陪這些官員走一遭叫做「依法行政」的學習之旅,最後才發現這些說詞都是官員們熟悉的遊戲規則,陪 著玩,一定輸,最後落得全民的七星潭變成財團的七星潭。

首先,縣府應該知道,開發者不但懂得規避環評,更懂得進一步規避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依環評法規,在非都市土地之開發計畫規模達十公頃以上,才 需環評。於是該渡假村開發面積四點四公頃,當然不必環評;但是為什麼那麼客氣不開發九點四公頃?因為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申請開發遊樂設施之土地面 積若達五公頃以上,便涉及使用分區變更,就須由縣府轉呈內政部審議。而本案在五公頃以下,既不必作環評,又不必報內政部審議,只需由縣府內部核准便可進行 用地變更。

其次,環保署應該知道,若地方政府消極不作為,不公告這些敏感區位,有法也等於無法可管。例如該度假村位於海埔地法規所謂之海岸地區經自然沈積的土 地上,但縣府不積極認定,就成為無法可管的海埔地。又如該渡假村位於地震活斷層帶和颱風暴浪影響範圍的脆弱地形帶,但縣府不積極認定,又成為無法可管的脆 弱地形區。又如土地法規定海岸一定範圍內不得私有,若地方政府不公告,同樣不受規範。

就在官員們依法行政的說詞之下,七星潭濱海度假村開發案正由花蓮縣政府「依法」辦理用地變更中,未來再由國有財產局「依法」配合租售給財團。不久 後,等大家驚覺七星潭怎麼被財團圈地起來舉行動土典禮?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有關縣府昭告縣民不必多慮原環評不執行,因為另有政策評估說明書銜接縣民關心乙節,就請縣府大方公布這些說明書內容。這一個月以來,已有超過 卅位個人和團體向縣府索讀遭拒,縣府恐有違反資訊公開法之嫌。縣府應儘速公開,並懇請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和環保署審查委員近日聯席審查時嚴格把關。

衷心祈禱年年元旦在七星潭迎接旭日東昇時,第一道曙光永遠打在記憶中美麗的自然海灘,而不是打在一座座圈地動土的基地上。

經由兩岸協商 連結區域與國際經貿

  • 2009-11-17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本屆亞太經合會議(APEC)十五日在新加坡圓滿落幕,在全球金融海嘯後,各國正努力走出低迷邁向復甦,這次會議以「永續成長,連結區 域」為主題,鮮明傳達出區域經貿整合已是必然趨勢。為了維護國家發展避免受到孤立,台灣必須加緊腳步,積極尋求參與的機會。

 雖然APEC過去常被視為一場政治大拜拜,最熱鬧的主秀是參與峰會的領袖穿上當地傳統服裝亮相,但綜觀今年的研討與結論,亞太地區攜手重 建、加強經貿整合的氣氛比以往更濃,共識相當一致,而無疑地,中國則已被公認是帶領亞太走出經濟險 灘的火車頭。

 這樣的大趨勢,美國也不敢置身於外。美國總統歐巴馬因此宣布,美國將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與TPP會員國交往,相信將帶給美國人民就業機會和經濟繁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指出,TPP可以成為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模 範。在歐巴馬明確表態之後,亞太地區國家加入的意願更高,未來TPP可能發展成涵蓋APEC廿一個會員國的自由貿易區。

 事實上,亞太經貿整合的腳步近年來不斷加速,以中國與東南亞國協為主軸的「東協加一」即將上路,勢必對台灣造成立即的衝擊,而接下來我們 還可能面對的「東協加三」等不同的自貿板塊。對於依賴外貿甚深的台灣,被排除在這些自由貿易集團之外,將意味著失去許多重要的發展機會,影響將難以估計。

 去年底金融海嘯淹沒全球,也因此促成史上前所未見的全球聯手挽救經濟大作戰。集團的重要性因此受到彰顯,而在歐美經濟奄奄一息的同時,新 興國家趁勢取得更重要的地位;G8光芒褪色,G20成為討論及設定金融新規範的論壇,而最能主導世局的,咸認唯有G2─美國與中國。一場經濟浩劫,讓全球 政經生態為之丕變,思維觀念也大為不同;亞太地區對中國的評價與寄望更高,世界各國也更加重視中國的影響力。

 在這種氣氛下,許多地區紛紛形成自由貿易區塊,亞太國家更是以中國為連結標的。台灣過去受限於政治問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很不順利。如 果未來APEC廿一個國家進一步形成自由貿易區,讓這個原本鬆散的組織變成涵蓋廿多億人口的自貿集團,或至少讓APEC國家的經貿整合更加緊密,那麼台灣 能不能加入,就至關緊要了。尤其這次APEC國家又針對氣候問題舉行會外會,獨獨台灣無緣參加,更凸顯出儘早加入更多國際運作的重要性。

 過去卡住台灣的是中共的阻擋,當這個壓力減輕時,台灣可能會有機會爭取更多的參與。由此可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重 要性,因為它不僅是台灣擴展兩岸商機的管道,更是進一步與其他國家商談自由貿易協議的基礎。在這個經貿交流日趨集團化的時代,台灣不找到入門的路,生存空間恐 怕會愈來愈窄。

 當然,這不是一項容易的工程,光是兩岸協商ECFA,就已經需要一番複雜困難的過程,其間變數百出,氣氛晴雨不定,而即使終能簽定,後續 的合作能否順利推動,是不是能因此打破與其他國家洽談自貿協定的僵局,而中共善意的上限又在哪裡,台灣能不能在新的空間裡開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也面臨著 諸多考驗。

 所幸這次代表馬英九總統出席APEC峰會的前副總統連戰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晤時,胡錦濤明確表示兩岸ECFA協商在今年內啟動,算是 明確設定了一個起跑點,而攸關兩岸進一步金融合作的MOU也於十六日完成換文簽署,希望各項協商能自此順利推動,為台灣的未來發展開創更多契機。

低利率何時翻轉 全球緊繃

編者:群創 發表於:2009/11/2

2009-11-02 中國時報 【劉憶如】


風暴過後一年,隨著世界各國好消息傳來,什麼時候該開始讓當初大手筆救市的政策回歸正常,成了目前熱門話題。澳洲、挪威在今年十月相繼升 息,亞洲各國誰將率先緊縮貨幣、調升利息,引發熱切討論。台灣雖不像會在亞洲開第一炮,但日前央行對銀行授信風險控管的提醒,也引發市場一陣緊張。


議救市退場 授信風控先登場

其實這種緊張目前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的,而這種緊張,也主要來自於今年的股市反彈實在是有夠強勁。今年年初至今的十個月以來,俄羅斯股價上漲一○ 二%,越南上漲九二%,印尼、中國、台灣、印度等各國也都上漲六○%上下。各新興國家股市的V型反轉,引起救市行動是否將創造股市,甚至房市泡沫的疑慮。 這種憂心中,究竟政策的反向要如何進行,甚至是否該進行,因而牽動著全球市場的神經。


例如印度央行雖尚未直接升息,但已透過對銀行放款比例的限縮,強烈傳達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即將轉向的訊息。印度央行的主要考量是在於在股市榮 景背後所看到的通膨壓力,印度央行放款比例的限縮其實也只是加入亞洲其他央行的政策潮流,包括新加坡、香港,及韓國;但儘管如此,印度股市仍極為敏感,股 價已連續下跌六星期,可見對政策的依賴仍是目前反彈力道的主軸。


其實所謂各國大幅反彈,也真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象,目前新興市場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又再度呈現各行各路的脫鉤現象。例如日本股市今年 至今反彈僅有一一%,遠低於MSCI指數平均上漲六二%的幅度,而且雖面對國際油價及其他商品價格大幅上升的狀況,但日本目前物價的壓力仍是在通縮而非通 膨。日本核心CPI已連續七個月下滑,薪資亦隨之下降,當然造成消費愈發不振的傷害。日本整體零售金額至今年九月底已連續下滑十三個月,企業投資計畫也因 對未來通縮持續的預期因而下降,民間消費與投資的雙雙不振,造成日本景氣回復的困難。


歐元區亦不像新興市場那樣樂觀。雖然歐元區十六個國家的經濟亦有復甦跡象,但銀行放款卻直到今年九月時仍在萎縮中,這創下自一九九二年來 首度全年銀行放款負成長的紀錄,也就是所謂「信用緊縮」的現象仍在發酵中。


因此,歐元區擔心復甦之途漫長,卻與日本有著不一樣的理由。但不論原因為何,歐元區為求鼓勵增加銀行對企業的放款,目前看來仍會繼續維持極 為寬鬆的貨幣政策。

日歐兩樣情 美國面臨通膨壓力

最後,最重要的指標當然還是美國的利率政策。去年風暴如火如荼展開時,也是美國首先打出零利率的旗號,其後才有日本、英國等各國紛紛追隨;因此全球 利率走勢若要反轉,美國的角色自是不可或缺。有趣的是,美國聯準會即使考慮升息,卻因自己過去的聲明而解套不易。

去年十月美國聯準會將利率調降至零至○.二五的破天荒水準時,就曾附帶聲明這個空前低利率「將維持一段時間」;今年三月時,聯準會顯然亦沒有預料到 由新興市場帶動的全球反彈如此快速,因而再度聲明低利率政策會繼續延長一段時日。因此,雖然道瓊指數已衝破萬點,通膨壓力也隨著美元今年三月以來的大幅貶 值而如影隨形,面對美國應開始思索何時調升利息的呼聲,聯準會要解套也還需費一番思量。

 (作者現任中國信託首席經濟顧問)

【2009-11-02 中國時報】

鐵漢大是大非 讜論憂國憂民 葉明勳 台灣新聞界的傳奇

 「父親在國家存亡危急的年代加入中央社,他 相信輿論就是力量,文字就是行動。對父親來說,擔任新聞記者的職務是一種抱負!」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葉文心日前在電視訪談節目裡,和觀眾分享了 她的父親:台灣新聞界傳奇人物葉明勳的生命故事。

 在台灣談論新聞發展史,或議論政治變遷,很 難不提到「葉明勳」三個字,眾多台灣新聞界、黨政界、工商界的老生代、新生代所稱的「明公」,不但是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以來發展史的歷史見證者,更是實際 參與報導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發展的歷史記錄者。

 中央社特派員 密碼搶發新聞

 葉明勳畢生的新聞成就, 鑄造了台灣新聞發展史重要的一頁。一九四五年十月,葉明勳靠著對新聞工作的狂熱、對採訪的獨到經驗,從台北發出第一則「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上接收台灣」的新聞,成為日後世界媒體競相引用的新聞來源。

 當 年十月初,葉明勳以「中央社台灣特派員」身分,隨同國民政府先遣人員前來台灣,雖曾要求行政長官陳儀在台北提供報務人員,協助打密碼發報有關政府接收台灣 的新聞,但遭到拒絕。隨後,他運用軍政界的關係,在重慶找到空軍總司令周志柔,尋求技術支援。

 對於當年如何搶發這則「獨家新 聞」,葉明勳曾對筆者說,來台前獲悉政府已派遣台北地區空軍司令林文奎(林中斌之父)駐紮松山基地,他才得以搶先把政府接收過程,利用空軍發報機將新聞先 發到重慶空軍總部,再轉中央社總社,再對全世界發出。

 記者身分論時政 當面批陳儀

 畢生獻身新聞的葉 明勳交遊廣闊,酷愛美酒,早已聞名新聞界;熱衷臧否時政,品評人物的性格,未曾改變。「二二八事件」發生,葉明勳擔任中央社駐台記者,行政長官陳儀在離台 前曾找他聊天,葉明勳就當面直指陳儀「在政治上放得太寬,經濟上抓得太緊」。解嚴後,葉明勳曾擔任行政院第一次二二八事件調查委員會的委員,也是台北市二二八和 平紀念碑碑文的撰寫者。

 葉明勳最受推崇的可貴風範,在於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藍綠陣營、政學各界都有知己好友他對國家發展大局、民族大是大 非,總是言所必言,即使已屆九旬高齡,仍可見他認真投書媒體,抒發對台灣前途的讜論。憂國憂民、關注時局的熱忱,幾十年來始終如一。

 投書關注時勢 數十年來如一

 葉明勳與辜振甫是連襟,葉曾是嚴氏姐妹父親嚴琥在福州協和大學的學生。台灣光復後不久,嚴母林慕蘭胞兄林熊徵過世,她來台奔喪,葉對嚴母照顧有加。一九四七年底,華嚴 來台準備接母親回福州,因台海情勢緊張,留在台灣,進而結織當時任職中央社的葉明勳。

 二○○五年初,辜老逝世,葉明勳曾親筆撰 文追念,與辜老情逾手足的葉明勳走過傳奇多采的新聞旅程,堪稱台灣新聞界的典範。

虎年虎山行 歐元區財務危機警訊

朱雲漢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東亞國家剛剛慶祝完農曆春節,正準備迎接全球經濟的穩步復甦。不料,希臘政府債務危機越演越烈,對沖基金開始大舉作空歐元,引發全球股市與匯市震 盪,也為虎年帶來不祥預兆。

希臘的國債危機暴露了歐元區國家普遍面臨的四個難題。第一、大多數經濟體質脆弱之歐洲國家的財政結構,都在過去一年半內急遽惡化,許多國家都逼近了 爆發債券違約的臨界點,並陷入債奴的困境。他們的主權債信評等即將被調降,這會讓他們更難透過正常融資管道順利發行新債來償還即將到期的舊債;或者是他們 必須支付極為高昂的利息,這又會削弱未來的償債能力。兩者都會讓他們的主權信用評等再次調降,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希臘在短期內無法說服德法等國伸出援手承 購債券,就會被迫宣布債務違約。

第二、歐元區許多政府的政策迴旋空間都很小,所以包括希臘、愛爾蘭、葡萄芽、西班牙、義大利在內的成員國,都不可能透過大幅增加稅收與削減支出來明 顯改善債務結構。因為各國的勞工與中產階級對於失業率居高不下、薪資持續下跌,社會福利縮水,以及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所累積的不滿已經瀕臨爆發邊緣。雅典政 府為了向其它歐盟國家證明已經盡最大努力勒緊褲帶,在二月十五日宣布一項支出緊縮計畫,並承諾將今年的預算赤字控制在GDP的九%之內。但此一計畫剛剛宣 布,工會就在二十四日發動一場全國大罷工,讓這項緊縮計畫的政治前景蒙上陰影。現在,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工會也將陸續發動全國性罷工,挑戰私人企業薪資凍結 的決定與抗議延長退休年齡的提案。這股沸騰的民怨也隨時可能在其它歐盟國家引爆衝突,讓所有現任政府心驚膽戰。

第三、希臘國債危機嚴峻地考驗著歐元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一手建構歐元的德國與法國政府都意識到,不能讓希臘爆發債務違約,否則會引發骨牌效應,其它 體質虛弱的歐元國家都難以倖免,最後必然導致歐元的解體。可是德法政府都有自顧不暇的難題。

德國總理梅克爾剛剛在二月十一日歐盟非正式首腦會議上信誓旦旦要盡力協助希臘度過難關,她領導的基民黨聯盟以及同屬執政聯盟的自由民主黨國會議員, 就紛紛跳出來反對向希臘提供金融援助。最新民調更顯示五三%的德國民眾同意必要情況下歐盟應該把希臘逐出歐元區。德國民意的強烈反彈,讓歐盟各國領袖都陷 入觀望,在低迷的經濟環境下,歐元區體質較強與較弱國家之間的政治心結將越來越難撫平。

第四、在上一波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中,歐盟國家是遭池魚之殃,現在他們卻成為管理鬆弛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之直接受害者。在金融危機後歐盟國 家一直想推動金融監理體制的全面改革,尤其是嚴格限制投機性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s)合約交易,這種合約的投機性買盤會讓資本市場內的道德風險急速上升。可是歐盟的改革方案由於美國作梗而功虧一匱。現在希臘的處境有點像倒閉前 夕的雷曼兄弟,成為許多金融禿鷹虎視眈眈的獵物。最近投資銀行與對沖基金大舉購買希臘國債的信用違約交換合約,讓希臘的主權信用危機加速惡化;連之前為希 臘政府提供換匯合約以隱藏負債的高盛公司,也加入發國難財的行列,導致西、葡、愛、義等國的國債信用價差(credit spread)急速擴大,讓歐盟國家的救援方案成本越來越高,最後可能不得不逼迫希臘向國際貨幣基金低頭。

歐元區國家面對的困境,也是英國、日本與美國的隱憂。歐元區的財政危機也意謂著先進工業國家的債務餘額都已經累積到市場信心承受的臨界點,全球經濟 在虎年必將面臨歐美政府財政刺激方案全面退場的考驗。在此同時,各國政府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催生通貨膨脹預期心理,已經反映在資產與原物料價格的投機炒 作上;但如果過早收縮貨幣供給,又可能澆熄經濟復甦的火苗,各國央行也是騎虎難下。

希臘啟示錄

假如,官員 們繼續亂開支票、揮霍你的血汗錢,國家會有什麼下場?

 看看今天的希臘,就不難想像。幾 個月來,這個以悲劇傳世的文明古國,成了世界眼中只會花錢借錢的敗家子。害了自己不說,還連累了周圍的國家,感染了全球金融市場,害得投資人這陣子都在希 臘的債務陰影中惶惶不安。

 希臘的債務,是世界最棘手的麻煩 之一。目前希臘所積欠的外債高達三千億歐元,比該國一整年的國民總所得還要高。在這個人口只有一千萬出頭的國家,不管男女老幼,平均每個人都扛著高達超過 台幣一百萬元的債。

 當然,在這個債債相連的世界,欠 錢早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罪惡。從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到荷蘭,外債動輒都上兆美元,比起來,希臘還算是小咖。只是,這些國家的外債雖高,官員們花錢還算 有所節制,政府赤字還不至於失控。

 唯有希臘,明明已經欠了一屁股 債,政府還在繼續花錢如流水。一般來說,政府赤字如果占國民所得的五%以上,就已經很嚴重了;歐元區所要求的上限是三%;美國在去年以前的近二十年來,也 從未高過五%。但看看希臘,去年政府部門的赤字,居然高達國民所得的一二.五%;今年看樣子,可能還會維持在十二%以上。也就是說, 政府的收入明明不夠,官員們還是像卡奴般,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借錢來花。

 想也知道,沒有人能不斷借錢來花、又能高枕無憂。過去十年來,趁著全球利率低、資金氾濫,希臘政府一方面大方地減稅,讓自己成為歐 洲低稅率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則不斷透過舉債,來支應政府部門龐大的支出。直到金融風暴來了,錢借不到了,危機終於引爆。

 而這場危機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 國家敢幸災樂禍。相反的,從德國到英國,都在設法幫忙希臘解圍、說好話,都希望能大事化小,盡快解決這個惱人的爛攤子。比方說,有人擔心為了避免連累歐元 區其他國家,希臘可能得退出;但歐洲央行總裁要大家放心,希臘不會走到這一步。

 原因不難理解。一來,全球經濟尚未復原,禁不起再一次的危機;二來,大家心裡有數,自己的國家其實好不到哪去,只是希臘先遭殃而 已。未來幾周,歐盟或許能替希臘解套,如索羅斯所預言的讓這場風暴告一段落,但長期而言,要怎樣避免危機上演呢?身為人民,要怎樣有效約束官員不胡亂揮 霍,讓國家陷入破產的威脅?

 這幾天正在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主 軸是三個「重新」─重新思考(rethink)、重新設計(redesign)與重新建設(rebuild),正是人民必須提出的要求。首先,必須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該怎樣合理地賺錢與用錢,該怎樣管理金融創新與風險。其次,必須重新設計 我們的政府與政策,讓我們可以在恢復成長之前,學會避免重蹈覆轍。另外,必須重新建立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再度攜手打拚。

 當然,這三個重新說來好聽,實際 上要真能輕易做到,我們就不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但是,不面對這三個「重新」,人民的努力都將注定事倍功半。拿希臘來說,其實經濟實力不算差,尤其在二 ○○四年的雅典奧運前後,平均每年都有四%以上的成長;從旅遊、航運、橄欖到葡萄等產業,為這個國家帶來重要的收入。

 而且,希臘人也不算太懶,一年的 平均工作時數高達一千九百小時,在歐洲算是勤奮的了,也因此希臘能成為全球第二十七個有錢的國家,平均年所得三萬二美元,跟香港差不多,遙遙領先韓國與台 灣。要不是政府毫無節制,國家不會落到這種下場。

 往好的方面看,人民在風暴中的憤 怒,已經迫使部分國家啟動這三個「重新」。例如正要力挽民心的歐巴馬,就展現了改革的企圖心;面臨龐大政治壓力的法國薩科奇,政權看來不保的英國布朗,都 正展開多項金融改革力圖翻身。很好,人民手中的選票,不就該這樣揮舞嗎?

劉憶如看天下 外資是威脅 也是機會

2010-01-1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針對近日來外資大量進入台灣,央行保持高度警戒,為避免新台幣升值過劇,上周央行連日出招,上周五外 匯市場成交量急遽萎縮。央行要求外資一周內必須進入台股投資股票或撤離台灣的措施,看來產生相當的嚇阻作用。
對於全球熱錢資金的流竄,亞洲及新興 市場皆憂喜參半。一方面,若能「借力使力」,外資當然能夠參與各國經濟發展創造正面效果;但另一方面,若外資僅著眼於賺取短暫的炒股或炒匯報酬,「賺一把 就跑」的投機心態,當然也令各國央行心生畏懼。難的卻是在於其實當外資匯入時,事先實不易判斷究竟是否來者不善。
亞洲新興市場 對熱錢又愛又怕
除了擔心外資進出造成股市泡沫 的擴大與破滅之外,亞洲及新興市場央行這陣子以來當然更擔心影響貨幣的升值。金融海嘯後,各國的復甦競賽仍在持續中,尤其因為期待今年歐美能有較確定的景 氣回溫,大家因此更寄望對歐美的出口能夠回復風暴前的水準。例如台灣去年十二月單月出口較一年前增加四成,對美國出口年增率也終於由負轉正;這些雖已是好 消息,但十二月出口金額二百億美元卻仍較金融海嘯前(二○○八年八月)的二五二億美元差了一截。可以想見的,今年亞洲及新興市場皆期待出口回復正常,並帶 動經濟成長。
各國出口競賽 仿若成幣值競賽
匯 率的高低也因此特別受到關注,出口的競賽相當直接地就仿若幣值的競賽。大家都想要避免自己的貨幣升值幅度過大或過快,也因而對於外資匯入會有所戒懼。這陣 子以來許多國家採取各種不同措施阻升匯率,除了我國央行不斷喊話之外,南韓央行以大幅買進美元的做法干預外匯市場,阻止韓元進一步升值。另外,巴西率先對 外資課稅,印尼、俄羅斯也都實施各種資本管制;但歷史經驗的寶貴教訓告訴我們,央行對熱錢的不同作為,其實會對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
以 過去二十年的時程來看,曾經有過兩波全球資金大幅流竄的例子。第一次始於一九九○年代初期,直到一九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時停歇;第二次則始於二○○二,且隨 著時間拉長益加擴大,直到二○○八金融海嘯爆發時才停止。這兩波外資流動因為發生在截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造成的影響也因而有異。從以前的經驗歸納看來, 有些政策方式其實是沒有效果的;而又有些經驗顯示,即使政策奏效,成功地阻升幣值,但卻也阻絕了外資參與投資的機會。利弊得失之間,因此不能僅就匯率的升 貶考量,而須有更宏觀的總體經濟利益評估。
阻升幣值恐阻絕外資 利弊互見
以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外資究竟為了什麼而大舉來台,可能是我們須先想清楚的。過去一年半來兩岸關係的突破與發展,事實 上改變了台灣在國際經濟版圖的位置。以前台灣與大陸不但不能直航,甚至是敵對狀態時,經貿上許多外商及外資選擇了忽略台灣;但當兩岸關係有如此重大改變 後,台灣的許多優勢重新被外商與外資所看見。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來台看中的也許是台灣經濟可能的大躍進,而非僅是短期的炒股或炒匯利益;如果真是這樣,將 外資阻絕於外可能就未必有利。
(作者現任中國信託首席經濟顧問)

聯合筆記/誰是高房價的元兇?

高房價位居「民怨」調查榜首,高官們為此戒慎恐懼。但對一輩子住在老公寓的央行彭總裁而言,不必看民怨排行榜,也早洞察區域 性高房價現象。他憂心忡忡,也忙著向金融業道德勸說,希望拉住高房價這匹脫韁的野馬。

百姓感受彭總裁的用心良苦,但同樣握有導正市場機制的財稅、營建等主管機關,還能做什麼?

即將面臨市長選戰的台北市端出「豪宅稅」,財政部長支持叫好;但這對豪宅戶課稅有多少效果,大家心知肚明。當每戶億元起跳的豪宅不再是必要的居所,而成了 富人的「收藏品」時,九牛一毛的稅金根本撼不動市場。若真要課以驚人重稅,豪宅價格崩盤,無法預期的連鎖反應恐非政府所能招架。

因此,豪宅稅成了紓解民怨的出口,在年輕人要不吃不喝廿三年才有能力買房子的台北市,不能連樣子都不做。

正本清源,除了全球通膨、兩岸緊密交流等因素,是誰推升了房價?立委統計,過去八年來國有財產局賣掉的台北市國有地面積,超過九十座大安森林公園,每年賣 地所得約占國庫歲入的百分之一,減少浪費就能補上,但這些位在市區的精華土地,打造了一層一戶、每戶一億起跳的豪宅,讓建商搶破頭。

國壽標下北市南京東路華航旁的土地,為民國七十九年台灣房價狂飆拉開序幕。三年前新光人壽以每坪兩百七十五萬元天價標走聯勤信義俱樂部土地,豪宅房價也愈 走愈高,這形同政府帶頭炒作土地的行徑至今猶未止息。

公有地稀有、珍貴,轉手利潤豐厚,買家甚至願意貼一倍的價錢搶購,這些全民的祖產被賤賣,激化了房價,徒留國產私有化的不公不義、政府缺乏公設土地和調控 房價籌碼等怨歎,主事者不能再袖手。

《國際產業》平板電腦:蘋果iSlate熱潮,未上市先轟動

【時報-外電報導】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即將推出平板電腦的「謠言」已越來越具體,外界盛傳這款萬眾矚目的新產品名叫「iSlate」。有報導稱,蘋果已經向台灣協力廠商下單訂購螢 幕、連接器等iSlate的配備及組件。現在大家關切的不再是蘋果是否會推出平板電腦,而是何時推出,長成什麼樣。

耶誕節前夕,蘋果承租舊 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明年一月底檔期的消息曝光,業界即研判蘋果會在一月廿六日宣布其平版電腦問世,有鑒於iPhone的成功,預期iSlate熱潮, 聖誕節時,蘋果股價一度衝破最高價。

而新年尚未到來,蘋果又被發現早在二○○六年便已申登iSlate.com這個網址,一家咸信是蘋果虛設的公司,也已在美歐兩地註冊iSlate這個商 標。

另有傳聞稱德拉瓦州一家可能與蘋果有關聯的公司,在美國註冊了商標「iGuide」。唯各方多認為,蘋果用iSlate稱呼其平板電腦 的可能最大。(Slate有石板、板岩的意思。)

對蘋果產品素有研究的Piper Jaffray投資公司分析師孟斯特廿八日向客戶發布研究簡報,宣稱iSlate(假設稱呼)將因消費者對蘋果的手機平台深具信心,取得初步成功。 (新聞來源: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卅日外電報導)

不求回報給回報 志工精神恐走味

「什麼是Volunteering(志願服務)?知道的舉手!」英國的兒童電視節目裡,主持人要小朋友說出自己的志工印 象,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說:「爸媽常和我一起做餅乾,義賣幫助別人。」這一幕,震撼了在倫敦進修的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主任張英陣,他自問:「我們這個年紀的 小朋友都在做什麼?」

家長從小灌輸孩子志願服務的觀念,而且付諸行動,讓張英陣印象深刻。他拿統計數字指出,歐美國家十八歲以上經常從事 志願服務的人口約占百分之卅五到四十,台灣的志工人口約百分之十七到廿,相差近一倍。

差距懸殊其來有自。張英陣分析,除了家庭教育的影 響,歐美有宗教傳統,志願服務是宗教教義的重要基礎,東方的宗教傳統則強調個人內省,「不流行當志工。」他說,除了常見的醫療與慈善志工,歐美還常見關心 公共事務、提升民主素養的志工。好比改選鄉鎮長時,他們主動蒐集公共議題,找候選人討論是否列為政見,這是台灣缺乏的志工服務領域。

德商 台灣拜耳公司從總經理到基層員工,向來是台灣生態保育服務的常客,拜耳公共事務處長施怡如說,台灣多數企業會盡力宣傳做了哪些志工服務,好搏媒體版面、強 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但拜耳總公司的CEO告訴她:「做志工從小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什麼好宣傳的?」施怡如驚訝之餘,也體認到當 志工是平常、不求回報的,不必當成宣傳企業形象的籌碼。

張英陣舉例,美國科技大廠思科宣布裁員前,建議被裁的員工「這段時間先到公益組織 當志工,景氣好起來,你們優先回聘」,也是用行動宣示,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只是利潤,還有對社會的關懷與服務。

志工制度的發展也象徵城市的 活力。

好比韓國釜山影展的志工數量眾多,擁有一張國際影展志工證書真要搶破頭,它代表對電影專業的肯定。這次台北聽奧近萬人的志工陣容, 也讓國人驚艷。

全球僅台灣、西班牙等少數國家立法鼓勵民眾當志工,志願服務有時也成了孩子上好學校的「點數」或「積分」。

張 英陣認為,當志願服務成了交換某種價值的「儲值卡」,就失去當志工不求回報的意義。因此家長、老師的引導很重要,暨南大學開了一門「公益行銷」課,讓學生 成功為埔里弱勢家庭兒童募集課後輔導經費,就是好的示範。


聯合新聞網

動新聞事件 人民反成了守護的角色

「動新聞」的確是個問題,在理想狀態下,國家可透過法治而調控管理,該機構本身可以透過自律而矯正。但誠如行政院長吳敦義 所說,當今台灣「法律多如牛毛」,但卻「滿天全法條,要抓沒半條」,這已將掌管國家機器的無能政府做了最好的詮釋。至於「動新聞」本身,乃是個強大的特殊 利益公司,財大氣粗,吃定了台灣政府的顢頇軟弱及人民的可欺,自律對它當然並不適用…

文◎

法國當今主要政治及社會思想家阿藍.杜拉連(Alain Touraine)最近在新著《平等與差異:人類如何共同生活》裡,提出了一個很能反映當今現實需要的「社會守護者」(social safeguard)的概念。他的說法已在「動新聞」事件上,在我們社會獲得印證。

杜拉連教授指出,當今全世界的民主社會,幾乎毫無例外的都出現政府無能的狀況,從民主傳統深厚的歐美,到各個新興民主體制,各國的國家機器和政黨, 或者受到全球化的壓力,或者受到各種巨大政商利益的操控,或者就是為了選票而事事不為也不敢為,於是各個政府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只好拚命的做秀,而真正 的事情卻根本做不出幾項。這意味著過去長期以來人們習慣的「有能力的政府」已在民主社會消失,杜拉連將這種現象稱為「脫現代性」和「大政治的結束」。

但這種政府無能,人們普遍不再相信政治人物的情況,真的代表了不好嗎?恰恰不是。因為它代表了古典民主理論裡「人民主權」真正到了出現的時候。這也 就是說,以前三合一的那種國家,政治體制,公民社會的構造,「公民社會」終於可以扮演主角的時候。以前的人喜歡夸夸而談「公民社會」,其實他們所謂的「公 民社會」並不獨立存在,而只是依附在政治之下。而未來則是政府無能,政黨無能,「人民主權」可以藉著「公民社會」而扮演起社會「角色」的時候。而它表現的 形式,即是所謂的「社會運動」。這裡所謂的「社會運動」並不是古代那種追求理想社會的彌賽亞運動,而是用來捍衛生存環境權利的運動。國家、政治體制、社會 運動表現出來的公民社會,它們三者相互滲透,相互機動的影響,這就是未來社會的樣態。在這種階段裡,直接民主的成份會增大,無能的代議民主則會縮小。「個 人」開始扮演塑造國家、改造政治體、保衛社會的更大角色!

個人認為杜拉連的觀點,在「動新聞」事件上,確實獲得印證。「動新聞」的確是個問題,在理想狀態下,國家可透過法治而調控管理,該機構本身可以透過 自律而矯正。但誠如行政院長吳敦義所說,當今台灣「法律多如牛毛」,但卻「滿天全法條,要抓沒半條」,這已將掌管國家機器的無能政府做了最好的詮釋。至於 「動新聞」本身,乃是個強大的特殊利益公司,財大氣粗,吃定了台灣政府的顢頇軟弱及人民的可欺,自律對它當然並不適用。

但台灣人真的那麼宿命嗎?人真的可以退到牆角而無聲無息嗎?答案顯然並非如此。台灣終究還有能守住底線的知識分子及媒體人。更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發 展,台灣各種社運團體及弱勢團體終究已有了一定累積,終於這次聯合起來,替公民社會扮演了先鋒角色。這些人將散漫的民氣統合起來並集中呈現,成功的扮演起 守護社會的角色。

人民必須主動守護我們生活的自然及非自然環境。社會運動確實已成了最主要的方式。但所謂的「社會運動」不能窄化成街頭聚眾為唯一的方式。其他群眾動 員也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前年美國有個電視網推出「現身說法」這個節目,請人上節目說自己的背德經驗,這個節目大紅大紫。有次居然找了十五歲少年 上節目,夸夸而談自己多次得意的性侵經驗。於是觀眾譁然,立即發動運動,抵制贊助該節目的廠商「寶鹼」,於是一夕之間廣告全撤,該節目也立即停止,而該少 年也被拘詢問。

人民不該是一大群只是苟活的人,無論任何權力都永遠服膺「軟土深掘」的邏輯,因此,人民對自己的生存主權要有足夠的認知,對自己的生存環境要有守護 的責任。法國的杜拉連指出,廿一世紀的此刻,全球政治及環境已變,人們必須認知到民主不只是一種國家形式,而是社會演員的角色形式,因而以往那種「由上而 下的民主」(Top down Democracy)已被「由下而上的民主」(Bottom up Democracy)所取代。易言之,守護社會,人們要靠的終究還是自己!

哥本哈根會議為何不看好

  • 2009-12-01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聯合國哥本哈根氣 候變化會議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會議,但是卻又非常不被看好。幾乎無人敢說它能有結果,因為兩極化的衝突太大了。英國一位勛爵把它譬喻的很妙,說這好像我們 (指發達國家)開了一個宴會,到宴會將要結束時,應允一位窮朋友(指開發中國家)入席。他只能趕上喝杯咖 啡,然後我們卻說宴會是AA制,費用均分,這對窮朋友當然是很不公平的。

 雙方立場為什麼兩極化呢?應付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發達國家已有深厚底子,生活方式已達到現代 化水準,全球減排會增加這些國家國民對未來的積極預期,也將增加其經濟及政治的紅利。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電、煉鋼等國民經濟的基本要素在很多國家中還 未準備好,目前如再面臨減低碳排量經濟轉移所必需的技術上的重新裝備,同樣是減排一噸二氧化碳,發展中國家所遭遇的痛楚困頓遠大於發達國家。這就是已享用 過大餐的國家要窮朋友,只喝了杯咖啡就要付相同代價的不公平。

 但窮朋友們現在有了九個勢力強大的同夥,他們就敢於說不。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低調地在北京召開了一項應對哥本哈根大會的會議,印度在國際問題上從不與中國合 作,但這次卻寧願讓中國領導,由中國起草了應對方案,決定在(十二月一日)正式發表這項宣言,它認為這不僅是四國的看法,也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立場。這宣言 就是應對七日哥本哈根大會的攻守同盟。這項宣言包括了四點「不容談判」的原則:一、絕不接受法律上有約束力的減排。二、不接受不受支持的減排措施和國際化 衡量的標準。三、不接受匯報和核實不受支持的減排行動。四、不接受將氣候變化作為貿易壁壘的工具。

 他們爭取的是什麼?是發達國家自己的減排量必須增加而且要深度減排,對開發中國家要拿 出資金和技術幫助他們進行減排裝備的重建。要體諒困難,壓低目前的減排標準。

 在目前的勢力對抗形勢是:一是七十七個發展中國家加上中國,二是歐盟發達 國家,三是所謂「傘形集團」美國、 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發達國家。這三個利益集團各有盤算,將在大會中角力。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在一九九○年的標準上到二○二○年減排不低於四○%, 而發達國家如歐盟只承諾二○到三○%。美國說它將減排一七%,但其標準都是從一九九五年為基準。這等於只將排量回到一九九○年而已,可謂毫無作為。中國已 宣布排量減少四○至四五%,但卻是以單位GDP為標準,而非總量計算,起始基準為二○○五年。北京已說開發中國家可以協助減排,但必須與GDP掛鉤。

抗失業救頭路 白宮當務之急

2009 十一月 30 23:53:44 PST 来源:中國時報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那前景淒慘。現在謀職的美國人是職缺的六倍,平均找工作的時間(即平均失業時間)超過六個月,創一九三○年代以來新高。

在這種情況下,改善失業狀況理應是最高優先。但因全面金融崩潰已經避免,這方面的政策討論已無急迫感,取而代之的是奇怪的消極心態;華府瀰漫一種想法,以 為對改善失業已經無能為力或不應作為,只需等待經濟復甦涓滴嘉惠到勞工。

這種想法錯誤且令人無法接受。

經濟衰退就技術面而言容或已過去,但不表示充分就業即將到來。歷史顯示金融危機後接踵而來的不只是嚴重衰退,還有復甦緩慢,通常需要多年才能讓失業率降到 正常水準。所有跡象顯示,這波金融危機的後續也是照著劇本走;例如聯邦準備理事會預測,目前一○.二%的失業率,到二○一二年左右將一直維持在八%以 上。

長期高失業率帶來的損害更為持久。長期失業者會喪失技能,就算經濟復甦也很難找到工作。剛畢業就進入這種糟糕就業市場的學生,更處於極大劣勢,整個職場生 涯都要付出薪資較低的代價。

此時應展開緊急輔導就業計畫,它與第二波刺激方案的區別為何?二○○九年歐巴馬刺激方案聚焦於恢復經濟成長,基本信念是只要提升國內生產毛額,工作就會隨 之而來。如果刺激方案的規模夠大,這個策略可能成功,可惜並非如此。就政治現實而言,歐巴馬政府很難推出足以彌補之前不足的第二波刺激方案。

為今之計是,提出以較少經費產生較多職業的便宜方案,它應避免充其量只能間接創造就業的手段如全面減稅,而專注於可直接挽救或增加工作的措施,包括對岌岌 可危的州與地方政府再伸援手,協助避免公共服務品質(特別是教育)惡化,以及成千上萬工作遭刪減。

同時,聯邦政府也可以提供工作;至少應成立小規模的「新政」式「工作振興署」(WPA),提供待遇相對低的公部門就業機會。政府這麼做難免被指責為創造 「將就」工作,但重點在於,公部門直接雇用可以用相對低的代價創造眾多工作。智庫組織「經濟政策研究院」預定公布一項提案,主張連續三年每年花四百億美元 於公部門雇用,將可創造一百萬個工作。這個提案不差。

最後一個做法是對企業雇用新人提供直接誘因。之前德國對雇主維持就業人力提供補貼極為成功,現在美國跟進也許為時已晚,但政府可鼓勵雇主隨經濟復甦增雇。 「經濟政策研究院」主張對增雇員工的雇主提供稅負優惠,值得一試。

所有這些措施都要花錢,大概幾千億美元,短期內勢必增加預算赤字。但這必須對照面對社會和經濟緊急狀態而無所作為的高昂代價來衡量。

本周稍後歐巴馬總統將召開「就業高峰會」;很多人對此會議不屑且懷疑,料定政府只不過是作秀。但事情不須如此發展。我們可以創造更多工作,也應該這麼做。

杜拜破滅先兆 當摩天樓爭第一

聯合報╱王健安/暨南國際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


摩天樓完成日,蕭條開始時?杜拜塔預定一六二層,高八一八公 尺,比台北一○一大樓還高出三一○公尺,耗資約八十億美元,原本計畫二○一○年完工啟用,現在蓋到一六○樓七八○公尺,面對金融海嘯後的不景氣,杜拜的繁 榮泡沫已成海市蜃樓。

再往前看:一九○八年勝家大樓、一九○九年大都會人壽大樓相繼於紐約建成,這一段期間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一九三○年克萊斯勒大廈和一九三一年帝國大 廈完工,當時紐約股市大崩盤與全球經濟正處於大蕭條;一九七三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九七四年芝加哥席爾斯大廈相繼落成後,則發生了石油危機。

如果上述美國的例子還不足以證實這個可怕的詛咒,檢視一九九○年後,幾乎快變成亞洲人專利的摩天樓案例:一九九八年馬來西亞雙子星塔(四五二公 尺),以及二○○四年台北的一○一(五○九公尺)等等,完工後分別遇到亞洲金融風暴來襲,以及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

最高建築的興建和金融市場危機之間的關係,有那麼不可思議嗎?一點也不!筆者曾經以二○○○年代初,香港德銀證券分析師勞倫斯編制的「摩天大樓指 數」來研究「銀行貸款潮、過度投資與景氣循環的互動關係」,指出當市場充斥過剩游資,人類愛蓋超高建築的心理,加上摩天樓帶有國家或城市的財富炫耀與技術 實力等表徵,此時興建者莫不耗費龐大財力,窮盡奢華之建材等力量完成它。至於實際上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的建築面積與設施(比如杜拜帆船旅館的滑雪場設備, 以及用淡化海水澆樹的高成本等),甚至是蓋完後的招商問題(一○一不就有此困擾),往往在過度樂觀中被忽略,而這種過度舉債進行不效率投資的後果,在經濟 成長大幅走緩時,融資的銀行、投資人等就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愛在瘟疫蔓延時」,而「摩天大樓往往誕生在過度投資與金融投機肆虐」時,尤其那些要爭「世界第一」頭銜的摩天樓,往往是麻煩的先兆。

回顧那些在房市榮景時用錢堆起來的超大建築工程,如今卻只剩下懸掛在天際線的鷹架或半成品。不要忘記,聖經舊約中記載遠古巴別塔和巴比倫的淪亡歷 史,不就已經警示「建築高度競賽」的嚴重後果嗎?但是,慾望無盡的人們卻常常重蹈歷史覆轍,忘記遠比(虛擬)馬雅文明「二○一二即將毀滅」警告,還要更早 的詛咒。

那個號稱要在未來廿年內興建五萬棟摩天大樓的中國大陸,要引以為戒啊!

觀念平台-臉書的另一面

  • 中國時報 2009-10-12

  • 【黃宗慧】

 社群網站臉書 (facebook)其實已「走紅」好一陣子,而其中的開心農場遊戲更是讓「農民」們樂此不疲,但隨著近日相關新聞與評論文字陸續出現檢討之聲,不單是臉 書本身被認為干擾了虛擬與真實的分界,開心農場也變得更為爭議。有些人認為臉書降低了人們面對真實世界的能力:例如只記得更新臉書上的照片,卻疏於好好看 看自己的臉、只待在冷氣房耕田,卻忘了走出戶外打拚業績;更有些人擔心開心農場中虛擬的偷菜行為,有可能會顛倒是非觀念、鼓勵偷與搶。在這類的批判裡,臉 書只有一張臉,一張虛擬但又逼真,因此足以混淆視聽、造成沉迷、影響真實世界「正常運作」的臉。

 臉書所提供的,的確是一個幻想的世界。不過就像所有的幻想一樣,它必然是雙面的,精神分析因此鮮少主張以「除惡務盡」的態度來面對幻想。 對佛洛伊德派學者而言,幻想是負擔也是福祉,拉岡派也主張,幻想並不是可以被移除掏空的某種「內容」,而是涉及人性慾望的「結構」。如果我們根本不可能斷 絕幻想,或許就應該試著看清幻想的兩個面向,才能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福祉與負擔之間會產生切換。

 說幻想是種福祉,乍聽之下可能讓人難以認同,但這其實是因為我們認定幻想必然完全脫離現實、依循快樂原則恣意而為,事實上,幻想同時也是 一種幫助我們適應現實、處理不快的妥協方式,透過這種趨樂避苦的方式,所得到的雖然只是替代性的滿足,卻還是有紓解壓力的效用。

 換句話說,幻想雖可能是負擔,讓我們藉此逃避現實,卻也可能是一種福祉,讓主體不至於被眼前的創傷打敗,同時也為回到現實做準備。佛洛伊 德曾把幻想比喻成黃石公園,視之為在殘酷現實中被保存下來的一塊樂土,如果繼續借用這個比喻,我們可以說,只要不就此誤把黃石公園當成整個世界─也就是不 過度依賴幻想、甚至產生要別人配合自己的幻想來行動的極端行徑─那麼一時的幻想其實無可厚非。

 當然,什麼樣的程度叫沉迷?什麼樣的幻想又不免令人憂心會淪為妄想?極可能言人人殊。若是回頭以臉書的開心農場為例,即使是立委口中顛倒 是非的虛擬偷竊行為,也有它的另一面。借用九月二十五日人間副刊蔡文騫〈一景小記─醫院農場〉一文來說,開心農場的幻想反而為病童們帶來了小小的幸福: 「他們總是互通聲氣,哪位叔叔阿姨的田即將收成,便極具默契地躲在各處盯著螢幕凝神倒數,等待時機成熟,下手偷取一顆番茄兩枚雞蛋,整天就能雀躍得意不 已…一手檢查密密麻麻的抽血單,另手推著工作車左彎右拐,穿過病房長長的走廊,忽然錯覺─像是置身一座巨塔裡開闢出的小小空中農場風景。」

 文中所描繪的兒童醫院場景,令人動容之餘,也正說明了何以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當現實是如此不堪的時候,或許更該慶幸,我們仍保有幻想 的能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朱棣文對六大新興產業的警告

作者:朱敬一  出處:Web Only 2009/10

一九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 (Steven Chu),是著名的華裔美籍科學家,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不久之前,他來台參加世界科學院長論壇,對當今能源問題提出若干看法。當時朱教授說,如果將全美 國的家用冰箱全改為變頻,則所能省下來的電力,恐怕不亞於全世界目前所有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這樣的類比讓我們了解,人類的「節約用電」其實有很大的努力空 間。

節能減碳 煙消雲散?

但是,節約用電是一個習慣、一個運動;如果沒有人時時提醒,效果是很有限的。記得去年馬政府剛上台時,提出了新的油價與電價方案,與舊價格相比上漲 不少。當時政府為了減少民怨、鼓勵節約,遂推出了種種節省用電的優惠辦法。在開始的幾個月,這個優惠辦法也確實發揮了相當的效果,省下來的電可以抵上通霄 電廠的發電量。

可是後來隨著油價下跌、世界金融海嘯,整個政府均忙於應付經濟蕭條的衝擊,也沒有什麼人有暇理會節能減碳了。我相信,大多數台灣人民現在已經記不得 去年公布的電價節約方案。資料顯示,台灣的用電量自今年一月起又在穩定爬升,且速度驚人。

新興產業 要加把勁

我們忘掉的事情,當然不止節能減碳。在今年第一季世界經濟不景氣來襲之際,我在一場演講提出了:該在今日爛環境中規畫未來台灣的好產業。行政院後來 在馬總統指示下亦有類似構想,在我所提綠能、生技、觀光、國際醫療、精緻農業之外加入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六大新興產業」。當時,行政院以一周或兩周推一 案的方式,由各主管部會提出產業規畫,而媒體也相當配合,動輒整版、雙版的報導,霎那間台灣經濟似乎充滿希望,新產業似乎就要不日誕生一般。

但時隔半年,這六大新興產業中有的確實依步驟進行、有的在爭議方向間尚未撥雲見日、有的外人很難看出它有什麼進展。再加上暑假期間天災接二連三、內 閣又逢改組,整個的產業規畫與布局多少也受到影響。在概念上,既然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表示這些產業目前還不成氣候,論市場無甚可觀,論前景 大家沒什麼感覺。用白話文來說,庶民對於新興產業是不太有感覺的。孫運璿與李國鼎當初賣力發展台灣的IC產業,不是基於市場的真實回饋,而是基於他們對未 來的臆測、評估、直觀與感覺,賣力而堅持的投入。只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努力之人」,台灣自然就得到若干回報。


產業政策 貴在有恆

就六大新興產業而言,除了「生技」一項有幾位核心推手之外,其他幾項外界都不容易理解各個領域今日的「李國鼎」是誰?朱棣文教授就任美國能源部長 後,紐約時報曾對其專訪,詢問他「學者從政」的感覺。朱部長說:在華盛頓,牛頓「慣性」定律通常不適用。在政治場域,當你推動一件事情,它「要不就停止、 要不就離軌」(it either stops or gets derailed);你必須要不斷加力,才可能竟功。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說啟動早就啟動了,但若沒有專人專責去「加力」,保證其貫徹執行、不偏軌道,則依 「棣文定理」,他們必然會失敗。胡適曾說,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這「栽」字除了撒種之外,其實還包括後續一連串除草、施肥、換盆、澆水、驅蟲在內。但台灣 這六大產業的園丁,在哪裡呢?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原文刊載於20091012中國時報)

社論-G20匹茲堡高峰會後的挑戰

  • 中國時報 2009-09-30

  • 【本報訊】

 廿國(G20)集團領袖高峰會 廿五日在美國匹茲堡閉幕,未來廿國集團將取代八國集團,成為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的影響力大增。在聯合聲明 中,各國將對金融業薪酬與紅利嚴加限制,加強衍生性商品監理,以避免金融機構過度追逐風險。不過,這項初步共識卻沒有具體規範與時間表,未來如何進一步落 實,以避免金融風暴再次發生,成為各國最大的挑戰。

 今年四月初,廿國集團領袖在倫敦舉行高峰會,研擬救經濟藥方。當時會場外數萬名示威者高舉抗議標語,憤怒群眾包圍英格蘭銀行,並砸毀皇家 蘇格蘭銀行的分行。這次歐巴馬刻意避開金融中心紐約,而選擇在匹茲堡舉行,有意讓場外衝突降溫,並趁機讓各界重新認識匹茲堡從老舊工業城轉型為高科技綠能 環保中心的成果。

 前一次倫敦高峰會曾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持續擴大財政支出,共同挹注一兆美元振興經濟;加強金融監理,把對沖基金、避稅天堂納入管理;針對 金融肥貓的薪酬與紅利設限等。遺憾的是,五個月之後,當時各國領袖信誓旦旦要加強金融監理並嚴格限制金融肥貓的薪酬與紅利等各項改革,仍是原地踏步,毫無 進展。

 如今全球經濟逐漸邁向復甦,這次匹茲堡峰會主要議題包括提高金融機構的資本準備,降低財務槓桿的操作;限制金融機構以短期獲利成果作為發 放薪酬紅利的基礎;共同設法改善全球經濟的嚴重失衡,例如美國應增加儲蓄、投資並降低消費,中國、日本則應降低對出口的依賴並增加國內消費。

 由於峰會召開之前,美國宣布要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課徵懲罰性關稅,中美兩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大戰一觸即發,所幸歐巴馬強調這是單一個案,化 解了危機。這次峰會中各國順利達成共識,將建立一個「強勢、永續、平衡成長的架構」,各國將定期聚會檢視相關政策並做必要的調整,以促進永續發展。這對美 國而言,算是一大收穫。

 不過,在金融改革方面,匹茲堡峰會後的聯合聲明卻流於空泛。例如,在限制金融業高層的報酬方面,聯合公報指出,金融業發放偏高的薪酬與紅 利將變相鼓勵追逐高風險,未來應避免提供長期的紅利保證,高階主管報酬應依個人表現與公司的長期績效,將一定比例報酬延後發放。大會要求金融穩定委員會在 明年三月的高峰會中就上述改革提出報告。不過,外界質疑,這項重大改革缺乏明確規範且沒有訂定罰責,幾乎沒有實際約束力。

 先前歐巴馬曾在雷曼兄弟破產滿一周年之際,向金融業者喊話,強調金融改革勢在必行。不過,民眾對於歐巴馬政府錯失金融改革良機,相當失 望。多數學者認為,雷曼兄弟破產之後,美國政府採取一連串措施搶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卻未同步進行金融改革,讓金融機構更加有恃無恐,最後倒楣的 是全體納稅人。這次匹茲堡峰會後,各國領袖雖然達成加強金融監理的共識,不過,如果沒有徹底落實改革的決心,最終可能淪為空談。

 值得注意的是,在匹茲堡峰會召開之前,法國總統薩科奇委託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沈恩(Amartya Sen)完成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批判現行一味追求經濟成長的政策,認為應該適時調整。現行以成長為導向的政策鼓勵民眾擴大舉債,好像借來的錢不用還;鼓 勵企業不斷擴大生產,好像汙染是零成本。史氏認為,GDP的指標不見得可以充分反映人民福祉,執政者應更關注人民的所得、消費情形及健保、教育方面的普及 性。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針對金融風暴根源的分析,的確一針見血。各國政府一味追求經濟成長,鼓勵金融業、企業無限制擴張,卻忽略了失業與環境惡 化所導致的社會成本。從這個觀點看,要避免金融危機再度發生,廿國集團在匹茲堡峰會針對金融肥貓的薪酬紅利所做的限制,只是最初步的改革,未來更大的挑戰 是,政府適時調整長久以來追求的經濟成長目標,把關懷的層面真正落實到人民的福祉。

以房養老 盡快實施

  • 2009-09-30
  • 中國時報
  • 【張金鶚、袁淑湄】

 為使老年人有足夠的金額繳納健保費,近日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提出住宅逆向抵押貸款的概念,此概念在不動產學術界討論已久且廣受支持。金管會 主委陳冲也表示,將效法歐美,研擬房屋逆向抵押貸款制度。在人口日漸老化的台灣社會,此一概念立刻引發大家關注。

 逆向(年金)抵押貸款是金融機構實行的一種房地產抵押貸款方式,它將老年人的房產權益轉為老人在有生之年的消費資金,由於老人每月可取得 由金融機構發給的現金,型式上類似「老人年金」,因此,此類房屋也稱為「年金屋」。

 美國對於住宅逆向(年金)抵押貸款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實施經驗。適用此機制的申請者為年紀超過六十二歲的屋主,其可依據持有的房屋價值向金 融機構進行抵押貸款,核貸通過後,屋主可選擇一次獲得現金、每月獲得現金或兩者混合;房屋借款與年金的契約終止日是在借款人賣掉房屋、死亡或借款人在其他 住所居住超過一年。若借款人賣掉房屋,出售房屋的價金高於原貸款金額,差額仍屬借款人所有;若出售房屋價金低於貸款金額,金融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或其子女追 討。依據美國住宅與都市發展部所公布的數據,截至二○○八年全美已有超過十一萬件的實施案例。

 台灣的住宅自有率相當高,可是當前現象是,很多老年人擁有房地產卻沒有現金可供生活,往往需要向子女索取生活費用,若子女不孝,就可能在 索討生活費過程中,引發許多口角;而老年人死亡後,房地產卻由子女繼承,由子女享有老年人奮鬥一輩子的財富,而老年人生前卻難以有尊嚴地向子女索取生活 費。逆向(年金)抵押貸款機制則讓老年人提供「在宅老化」,且活得有尊嚴的機會。

 例如若六十五歲老年人擁有一間價值五百萬元的房子,以貸款成數六成估算,可貸得的金額為三百萬元,以台灣平均餘命七十九歲估算,以年利率 二%初估,至死亡之前,該老年人每月可領得金額約為二萬元。若老人能有穩定的現金收入,則可以不需向子女索討生活費。

 台灣可實行的機制除了運用上述「抵押貸款」的概念之外,亦可採用另一種「淨現值為零」的觀念。其作法為老年人將其持有的房地產賣給保險公 司,但是老年人再向保險公司承租原來住宅(類似商用不動產常用的「售後租回(Sale and Lease Back)」機制),因此無須搬遷,反而可由保險公司負責住宅的維修與管理,減輕老年人因年邁無力維修住宅的麻煩,此外,保險公司每月再提供給老年人扣除 租金後的現金做為生活費。

 以上述相同例子說明,保險公司以五百萬價金購得住宅後,假設以租金為一萬四千元出租給原老年人,則該六十五歲老年人每月扣除租金後,可領 得的每月現金約為二萬元;在此機制下,老年人無須負擔管理維護費用,以及未來住宅買賣的賺賠風險。

 我們認為推動此逆向(年金)抵押貸款機制,可使市場多一種金融產品,並且台灣社會固有的「養兒防老」想法,某種程度可改變為「以房養 老」。再者,隨著台灣社會特有的高住宅自有率、生育率低、老年化社會,此機制應相當適合當前推動的政策。實施此機制仍須注意配套措施,應建立完善房屋估價 制度及市場轉讓環境和制度,建立政府、保險公司、銀行共同合作的保險體系。(張金鶚為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袁淑湄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生)

社論-風中之燭? 從歐洲債信危機談起

 原本,復甦在望的經濟、漲聲四起的金融市場,一個歐洲債信危機,打落了樂觀希望,二次衰退、二次金融危機之疑慮再起。對未來的發展,我們 認為並不悲觀,但由此事件中,我們則可看出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仍然脆弱,及國家財政穩定度的重要性。

 從希臘發生債信危機起,西班牙、葡萄牙也先後出現不穩情勢;由於此三國都屬歐元區會員國,外界擔心影響整個歐元區的經濟與金融情勢,近日 歐美股市俱以重挫回應,亞股也難置身事外。上周的「黑色星期五」,全球股市也因此重挫。

 周一的全球金融情勢,已漸趨穩定;台股因上周六獨步全球的開市,消化部分賣壓,周一以小漲三點作收;亞股雖仍繼續下跌以消 化利空,但跌幅已輕。至於歐股方面,英、法、德三個主要國家的股市,在上周四、周五連續重挫,消化利空與賣壓後,周一開盤已出現紅盤。基本上整個金融情勢 似已漸趨穩定。

 以全球金融市場的眼光來看,歐洲債信危機比杜拜危機嚴重;因為,杜拜名氣再怎麼大,畢竟只是「名氣」而已,以經濟體大小、在國際金融市場 的核心或邊陲地位來比較,杜拜的影響有其局限。事實上,杜拜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只有一、二天的效應。但 歐洲債信危機則不同,第一,這三國是比杜拜大很多的經濟體,影響自然比較大;第二,此三國都屬歐元區的一員,市場最擔心者,倒不是希臘單一國家的問題,而 是憂心對整個歐元區的負面影響。因此,其影響雖然不能與由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金融海嘯相比,但必然較杜拜危機嚴重,值得重視。

 目前,雖然金融市場已回穩,但歐洲債信危機尚未結束;市場仍在觀望歐元區國家如何處理善後,如再有利空,仍會再次重挫市場。不過,在經歷 金融海嘯、全球救市的經驗後,各國斷不可能放手讓此危機與利空放大發酵;重點只是在處理方式與時機,及在全部事件落幕前,到底市場還要再反應多少才算落 底。

 不要忘記,全球金融海嘯,其實在二○○七年八月初,次貸風暴時即已顯現;當時,歐洲央行連 續兩天為市場緊急注資二千億美元、美國聯準會跟進注資三三○億美元。但是,在市場認為風暴平息後,再出現「連環爆」,花旗、AIG等金融巨 人,分別出現並認列鉅額損失。到二○○八年第一季整個風暴擴大,下半年則終而席捲全球。因此,對歐洲債信危 機,實不宜掉以輕心。這幾天金融市場的回穩,不代表事件與危機就已結束。

 而由歐洲債信危機,也可看出目前全球的景氣復甦、金融市場的上揚,雖似已穩定往光明面行走,但實有如風中之燭,不特別注意呵護,燭火很容 易又熄滅。特別是在金融海嘯期間,各國政府與央行「撒錢」救市場、救經濟,勉力穩住市場後,大部分政府實在 是「體弱氣虛」,財政能力大不如前。未來的考驗,一個是在政府逐漸撤除對市場的支援後,民間 與正常市場力量的承接能力;第二個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本身的支撐能力

 在撒錢救經濟後,政府財政狀況惡化與國家債務變重的國家,可不是只有這幾個被分析家譏為「歐豬四國」的國家而已;除了德國仍較穩健外,美、日、英、法的狀況都相當差;政府赤字創新高、債務壓力沉重,都已不是新聞。所幸 的是,這些經濟體夠大、底子也還足,因此還能撐住。

 對已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台灣而言,我們是小型經濟體,無能影響與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動盪,只能被動接受與因應。但由杜拜危機到歐洲債信危機,大家應看得出國家財政穩定度的重要。金融海嘯時,全球撒錢救經濟,或許外界 不忍對政府財政過分苛責,但海嘯已退,從國家中長期經濟發展的眼光看,政府仍應回歸常態,力求財政穩健。否 則,債信危機難保不會出現在台灣

談判委員會 讓ECFA更正常

by 蔡宏明
11.28.09 - 11:00 pm
中台兩岸ECFA,要用什麼名義簽署,台灣經濟部與陸委會似乎不同調。對此爭議有必要參考兩岸金融MOU簽署模式,促進兩岸經貿協商機制正常化,進而使未 來在ECFA架構下之,官方往來與協商,更符合WTO精神。

由於MOU之協商與研擬,都是由兩岸金融主管機關間依據實質需要,進行互動, 除有助於回歸專業經濟議題討論以及後續執行外,也可省去透過兩岸兩會安排程序性、預備性磋商之時間,可以掌握談判時間,提高效率。

對 ECFA而言,由於台灣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可望在第四次江陳會結束後啟動協商,預期第五次江陳會是簽署適當時機。

顯示未來兩岸談判時間 可能只有半年,要完成商品貿易和服務業貿易之早期收穫計畫,以及架構協議條文之談判,相當不容易,若非經過完善的談判規畫和部門分工,將難以達成「對台灣 有利」的目標。因此,第四次江陳會之功能在於代表雙方政府宣示啟動ECFA協商之「政治意願與承諾」。

至於實質協商,則應該由台灣經濟部 和大陸商務部主談,並由台灣農委會、金管會、交通部等主管部門與大陸相對應之政府部門參與,依據協商議題直接談判。

MOU簽署,以「台灣 方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和「大陸方面」銀行業、保險業及證券業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分別落款,此一安排一方面「符合國際慣例」,也符合「對等原則」。參 考MOU之「慣例」,因為ECFA是屬於WTO架構下的區域貿易協定,ECFA由台灣經濟部和大陸商務部簽署才「符合國際慣例」,也有助於回歸專業經濟議 題的討論以及後續之執行。

更值得重視的是,若參考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第12條規定,ECFA將設立「兩岸貿易談判委員會」繼續 負責執行ECFA協議中所列的談判計畫,並針對各經濟合作領域分別設立工作小組,由兩岸主管部門與官員直接協商,除有助於全面處理兩岸各類繁瑣、多樣的經 貿問題外,也可讓兩岸經貿部門與官員得以如同與其他WTO成員之互動,使兩岸經貿協商機制進一步正常化。

蔡宏明(台灣 前國安會諮詢委員、師大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所兼任副教授)

社論-ECFA談判該以產業策略藍圖為依據

2009-11-21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
【本報訊】

 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日前換文簽訂,這對於台灣金融產業發展,當然是有助益的。但誠如金管會主委陳冲所言,這份備忘錄只是看球賽入場券,且座位角度不佳, 看起比賽也不會有多精彩。如所周知,中國大陸對外國金融機構在當地分行設立、業務內容等有極為嚴格限制,而台灣在早年政府「三管五卡」管制之 下,赴對岸布局起步甚晚,如今即使拿到球賽入場券,都只能看下半場比賽,也難怪陳冲有此描述了。

 業界人士都說,金融MOU只是餐前小菜,真正的主食還是要靠ECFA的簽署。媒體報導顯示,ECFA至遲將於明年春天簽定,除了早期收穫可以立即生效之 外,其餘關於爭端解決、投資保障、產業合作等等,都只是簽下各章的目錄、啟動談判時間、與內容摘要;至於內容細目皆仍不明朗。即使是早期收穫項 目,雙方似亦仍在討價還價階段,情勢混沌一片。即使以金融界所期待的項目而言,究竟能不能列入早期收穫清單,也未可知。

 在此要再一次提醒府院當局:ECFA的談判一定要著眼未來,而不要執著於現在。台灣金融業現在能夠去中國大陸布局的,都是現有的業者,其中不乏許多財團 家族。在台灣當局以公權力努力為私人金融業財團擴張地盤時,其實必然要在其他產業的談判條件上有所退讓:或則少要些對方條件,或則多給些對方要 求。當金管會為我們的業者以MOU與ECFA等談判開展一個願景時,也該向國人提出一個台灣未來的金融業藍圖,包括產業結構、敵意併購、公司治 理等目標,再以目標管理的精神反推應有的談判策略;這才是未來取向的應有策略舖陳。

 以公司治理為例,財團家族如遲遲不設立審計委員會、公司極不透明,政府實沒有道理為他們在監理不易的地區再開疆闢土。因此,在拓展金融業明日地盤同時, 也該同時建立更健康的台灣金融秩序。再以能源產業兩岸合作為例,台灣在矽晶電池單位產製上已占全世界相當規模,但在薄膜生產技術、及模組與系統 開發上,則未必有其優勢。由於中國大陸太陽能發電系統市場極大,且其受國際市場二氧化碳排放壓力,必然會有相當的兩岸合作契機。台灣要如何與對 岸產業合作,一則善用對方市場優勢、二則拓展我方科技先機,串連起能源產業的微笑曲線,那才是值得期待的前景。由這樣的前景回推,就不難得知我 們該在ECFA談判中為台灣能源產業爭取些什麼。

 復以生技產業為例,台灣的生技研發實力約略還在中國大陸之上,不論從事新藥與醫材研發的科研實力,或是支援後續推動的資本市場,台灣應該都處於優勢。但 是中國大陸由於人口多、幅員廣,其執行臨床實驗的成本也比較低。在醫材領域,台灣ICT產業的累積基礎與優勢,也有利於我們的研發突破。兩岸該 如何在新藥與醫材上密切合作,發展出具有潛力的產品,雄霸部分世界市場,是生醫產業亟待思考的課題。由這樣的預期反推回當下,就可以掌握在生技 領域的談判策略。

 總之,從民生福祉的角度觀之,ECFA應為台灣產業未來而簽署的兩岸協定。既然如此,就要設想種種未來情境,做為當下策略的擬定出發點。因此,政府研擬 ECFA

策略的團隊,必須要有產業視野與數十年的前瞻預期,而不能以舊時代、舊框架、舊產業、舊業者、舊利益瓜葛去構思。對岸基本上還是威權體 制,他們可以不受既有的羈絆,執行他們的談判任務。台灣卻是個多元社會,傳統勢力的影響無所不在。如何在這個環境下,一則從傳統中尋找利基、再 則又不自限於傳統窠臼,進而靠談判而開創新局,是當局ECFA談判面對的真正挑戰。

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初步

中國時報  2009.11.18

白裕彬

 身為醫學教育的受者與施者,也該來談談現階段醫學人文教育評鑑到底應該要求些什麼。近幾年醫病關係不時在各式傳播媒體上被詳盡檢 視。這使得過去在醫學人文教育方面以講究菁英教育為主流的醫學教育,因受到強力的挑戰而被迫回應。其中最顯著的回應,是透過醫學教育評鑑,使得各醫學院校 不得不重新審視醫學教育的內容。

 然而,台灣現有的各醫學院校,由於原本就各有不同的師資陣容與教學結構,彼此間本來就不易取得共識,這使得台灣的醫學人文教育,仍然視個 別學校的師資結構而尋求跨校共識,可說帶有相當的實驗色彩。至於在醫學院校內部,由於台灣自日治時期起,習醫的醫學校學生在畢業後紛紛在殖民社會各領域引 領風騷。這段歷史,即使到了現在,還是相當程度地影響了若干醫界耆老,面對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的外在壓力時,往往直覺地將醫學人文教育想像成為如何涵養菁英 的品味教育。

 此外,在全國各醫學系之間,由於排名競爭關係,各校為了強調自己所招收的學生優秀性,因此,長期以來不論是透過學科考試還是遴選甄試,選 拔醫學生的判準往往還是訴諸最「客觀」、「難度/判別度較高」的自然科學數理能力,於是又不認為社會科學的涵養有何特別重要性。入學甄選的遊戲規則,不僅 造成目前各醫學系學生的背景單調化與缺乏基礎,也相當程度地誤導了學生,使得他們認為醫學人文教育無非就是道德說教或是如何如何「視病如親」之類的品格教 育,而輕忽學習「理解社會、認識他者」的重要性及其法門。

 因此,當前醫學人文教育的改革,事實上就是在這樣薄弱的主客觀基礎上,摸索、匍匐前進。例如,不論是學校當局還是醫學生本身,往往無法理 解醫療人類學訓練之重要。由於醫療人類學基本概念,包含醫療體系、醫病關係、疾病觀念與醫療行為、民族醫療和儀式醫療等,探討文化假設和社會結構影響了治 療者與病人思考方式及對疾病的反應,這是培養醫學生對於病患,特別是「他者」產生同理心的重要環節。由於上述不足,因此需求孔殷的醫學人文特殊類別師資依 然進用無門;好不容易補充比較理想的師資,在以自然科學數理能力為主、一路斬將搴旗的學生心中,往往還是對這些醫學人文教育嗤之以鼻。

 其實,醫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向來受同儕團體的影響甚鉅。至於制式教育體系對於醫學生面對社會變遷,所能發揮的功能相當有限。因此,若謂要 進行醫學人文教育改革,應該更加側重鼓勵乃至於要求各校醫學生在課餘時間的社會參與,使他們能夠在無憂無慮的在學期間,就能夠及早看到更多的社會真實面, 從而有所省思。而制式課堂裡頭醫學人文課程的角色,則應該如這次引發討論的「醫療與社會」所展現的,是在於從旁誘導啟發學生如何進行社會省思。過度期待制 式課程直接擔負起道德教化功能,甚至於要用教室秩序來衡量教學成果,既不實際,也無必要。

 因此,醫學人文教育評鑑真正能作的事,恐怕還是在要求各醫學院校持續優化人文通識教育的師資結構廣度,以及持續推動加強醫學專業教育與通 識教育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至於醫學生的入學背景,也應該更加要求多元,以求化解醫學生在面對其他專業時不由自主所呈現的「早期醫學專業傲慢」。或許 經過這些解組與重編,未來的醫學生在走進社會時,能呈現更加活潑與寬宏的面貌。(作者為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全球進入政治體制多元競爭時代

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我們熟悉的歷史座標逐漸模糊。作為後冷戰時期唯一超強的美 國,其領導地位出現明顯的動搖;西方國家獨占歷史舞台的時代進入 尾聲,非西方世界開始全面崛起;經濟自由主義一枝獨秀的時代也告一段落,強調國家對於市場進行必要管制與干預的思維重獲青睞。另外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全球 民主化的動力明顯消退,各種有別於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活蹦亂跳,並在意識形態領域與民主思潮展開激烈的拔河。

 過去三十多年民主化的浪潮曾經橫掃全球;從本世紀開始,不少新興民主陷入掙扎的狀態,甚至出現民主體制崩解。

 當前許多新興民主政體出現危機,是因為這些國家實施民主的條件本來就很脆弱,缺乏穩固的民主信念基礎與多元社會環境;多數政治菁英只是把 民主程序視為一種奪權遊戲,民主理念從來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同時,在很多新興民主國家,多數民眾一開始總是對民主體制熱烈擁抱,並滿懷憧憬;但是當民主 的實施經驗與他們的期待出現嚴重落差,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看不到轉好的可能性時,民眾對民主的信心開始動搖。一旦這些國家內部出現經濟危機,或是過去有利 於民主體制運作的外部環境出現逆轉,民主體制就搖搖欲墜。

 不久之前,我在智利首都聖底牙哥參加了一場「全球民主動態調查」研討會,來自五大洲各區域民主動態調查的主持人都關注拉丁美洲的民主前 景,因為這個地區的數據令人特別困惑。

 總部設在紐約的「自由之家」,最近幾年將許多左翼政黨掌權的中南美洲國家,從「自由」的評等調降到「部分自由」,原因是這些國家都出現政 治強人,透過公民投票修憲,取消總統不得連任的限制,以及賦予總統大幅改造司法機關的權力。同時,強烈批評政府的新聞媒體受到壓制,選舉的公正性也遭遇反 對黨的質疑。例如「自由之家」在二○○八年給予委內瑞拉的評等是:公民自由四分(最高為一、最低為七),政治權利四分,兩項指標在南美洲都是最低的。

 但是享有很高的公信力的「拉丁美洲民主動態調查」,在南美洲進行的社會調查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在二○○八年,委內瑞拉公民支持民主的比例 是八二%,在南美洲是最高的;委內瑞拉公民對於民主政治運作感到滿意是四九%,雖然只占民眾的半數,但在南美洲卻排名第二,要比該地區三七%的平均滿意度 高出很多。

 為何「自由之家」認為委內瑞拉的民主出現明顯的倒退,而高比例的委內瑞拉公民卻擁抱他們自己的民主體制,而且仍滿意其運作狀態?最明顯的 原因是,查維茲充分運用了新增的總統權力,以及新近收歸國有的土地與石油收益,讓大量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經濟與社會邊緣團體,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基本生活保障 與政治與社會地位提昇。相形之下,在一九九八年查維茲上台之前,雖然委內瑞拉已經實施了將近三十年符合形式要件的憲政民主,但是民主不曾矯正過既有的嚴重社會歧視與不公平問題。

 根據「聯合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經濟理事會」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從一九九七年到二○○七年十年間,委內瑞拉在兩項指標上於拉丁美洲名列 前茅。第一,根據客觀的金尼指數,委內瑞拉在所得分配上改善的程度在拉丁美洲國家中表現最佳;第二、在主觀的所得分配是否公平的指標上,在二○○七年認為 所得分配公平的委內瑞拉民眾要比一九九七年足足增加了四二%,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委內瑞拉公民所擁抱的是「社會民主」模式,這個另類民主模式與「自由之 家」所推崇的「自由民主」模式,正在這個地區進行激烈的政治拔河。

 在可預見的將來,東亞也無法避免多種政治體制競爭的局面。日本的民主體制無力回應經濟停滯與人口老化的難題,泰國與菲律賓陷入嚴重的治理 危機,印尼的民主轉型尚未竟全功。新加坡的指導式民主,與中國大陸的發展導向威權體制,度過了政治繼承與及全球金融危機等多重考驗,讓政治學者不得不重新 評價其調適能力。下一輪政治體制競賽的重心,在於打造低碳經濟與因應巨型自然災變這兩大挑戰,何種體制能脫穎而出尚難預料。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版圖變了 大陸經濟將持續上揚

近日出現了有關中國經濟的幾項重要數據與預測,這些訊息可摘要如下:一,去年中國經濟成長百分之八點七,英國廣播公司分析,中國可能已取代日本,成為第二 大經濟體。二,世界最大商業顧問公司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預測,最快在二○二○年,中國就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第三,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報告指 出,中國經濟已出現泡沫化跡象,特別是房屋業。
三項觀點中,前兩者都是對中國經濟的肯定,互相 沒有矛盾。(儘管對中國經濟成長持正面態度者當中,對於中國成長的速度仍有歧見。)第三項觀點則對中國經濟持保留、懷疑態度,因此和前兩項觀點顯得針鋒相 對。泡沫化的警訊究竟言過其實,還是真有其事,當然會影響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健成長。據筆者淺見,中國的泡沫現象並不嚴重,大陸經濟仍將持續成長,原因如 下。
泡沫化是指資產價格普遍超過應有水準,經濟體系 呈虛胖現象,繁榮虛有其表。成長只是帳面數字,不是實質成長。大陸現最為人詬病的,除了房產價格飆升之外,其餘大多不符合泡沫化病症。
至於房產價格飆升,也只發生在大都市,並非全面 性飆升。(以台北某些地區的高房價為例,雖然年輕人的所得跟不上房價,但沒人會因此認定台灣經濟泡沫化。)
大陸都市房產價格飆漲,有其經濟理性。因為大家 都預測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就必有都市化現象。愈來愈多人湧入都市,收入也持續攀升,都市房價當然非漲不可。
究竟多少人想擠入都市?大陸農村約有一億五千萬 的剩餘勞動力,他們大多流入都市打工。目前即便都市房價有炒高之嫌,但湧入都市的購買力終會支撐如此高價,不至成為泡沫。這種二元經濟共存的現象,與美日 已開發國家的經驗大異其趣。
房產價格飆漲,對早已高度都市化、全民生活水準 相當接近的日本而言,可能就是泡沫。但對於仍有極大成長空間的中國,則不是大問題。
至於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我認為這是遲早的問題,不值深究。人民幣兌美元低估,日幣兌美元則沒有低估問題。比較中、日國內生產毛額時是以美元為基礎,如果人民幣升值到應有價位,中 國產值可能更早就超越日本了。
大陸經濟能否長期持續、穩定成長,重要的關鍵其 實是政經制度的成熟與穩定。中共急需面對的是市場化過程中,市場遊戲規則不清楚,官員職權不明確,所引發的貪汙舞弊問題。這個問題如能解決,中國的崛起與 繁榮便指日可期。
面對彼岸,省思此岸。全世界沒有人面對自己最大 的出口地區與創匯來源,像台灣對大陸這樣敵視、不友善。全球的經濟版圖改變了,我們對大陸的態度與眼光是否也該改變?
(本文刊載於2010年1月2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

「阿凡達」魔術 成敗都科技

曾經創造好萊塢票房奇蹟電影「鐵達尼號」導演卡麥隆,暌違十二年後再次交出了漂亮票房電影「阿凡達」。這位屢屢創造票房紀錄 的魔術師,到底真正的「技術」在哪裡?

鐵達尼一向被研究好萊塢的文化產業學者視為具有「時代地標」的作品,關鍵在於導演巧妙地運用當時剛出現的數位影像科技,把一件老災難新聞進行歷史紀錄片和 虛擬劇情片的接合,再加上美式浪漫愛情。

沒想到虛實相伴的敘事手法,竟召喚起老世代的憂患意識及新世代的虛擬生活,成功地聯繫了兩代人的「感覺結構」。

更重要的,他在市場行銷手法上做了創新。這是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讓「廣告行銷預算」突破性地占製作費最大比例,早於商品出現前先「創造」了「鐵達尼迷」的 市場慾望。

這種「行銷創新」手法也曾被複製在百老匯人人熟知的老劇本「製作人」(The producers)之中,並在東岸重燃劇場風華。當然,也用在阿凡達中。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行銷經典」,其實正是卡麥隆團隊在電影生產過程中把「研發」和「創新」精神做到了極致。這種精神在當年超越了一般電影生產過程,它抓 住了文化產業的「特質」,那就是:「文化市場」永遠無法滿足,而是被創造出來的,我們永遠不知道市場潛力會有多大,只要有足夠的研發創新力,市場極可能是 無窮盡的。

卡麥隆在市場上的成功燃起了九○年代好萊塢新式製作風潮,也打破了過去封閉的「消費市場理論」。

因此,阿凡達的生產從一開始就跟所有電影製作不一樣。他們拍電影前做比學術界還認真的「研發」工作,在技術上以超越過去一切典範為目標。甚至不惜代價花好 幾年的時間研究3D技術如何運用在影像拍攝中,在科幻電影中認真研究天文學、星象、神話、動植物及各國語言。

更有趣的是導演對待「科技」時又愛又恨的態度,這種崇尚科技又顧及人道的複雜情緒,讓他造就了一個基因合成的「混種人獸」(即「阿凡達」)。

通過有強烈性意涵但其實更像當代人使用USB來Plug in進網路世界的長尾觸鬚,新混生物種與現實世界之間那既親又疏的關係,彷彿就是我們在科技世界中通電卻又虛又實的身體經驗。

誠如女性主義科技學者D. Haraway所預言:「從現在起,我們都是人機合體的賽博克(cyborg)!」

成也科技,敗也科技,潘朵拉生態系既被塑造得如此神秘豐富,不懂故事最後為何又被拉回美國英雄主義框架下的救美結局。我猜,這正是阿凡達科技魔術最大的罩 門。

事實上,科幻3D電影背後真正動人的,還是那峰迴路轉、精彩絕倫又超乎想像的「故事」本身。而會說故事的,恐怕正住在潘朵拉星球上呢。

好玩的電音三太子,應避免一窩蜂

寶島大劇場-好玩的電音三太子,應避免一窩蜂

  • 2009-11-18
  • 中國時報
  • 【邱 坤良】

 民間節令祭祀活動中,聚落、社群出錢出力,組織表演隊伍(陣頭)的傳統由來已久,也是民間技藝保存、薪傳、展演的平台。「陣頭」的表演內容彼此差異甚 大、難易有別,相對於「年簫月品萬世絃」器樂演奏的難度,大鼓陣或穿戴大型傀儡,裝扮神將的表演較簡單。不過,節慶的特色在社祭參與,每個人都能從社、會 活動找到自己的角色與位置,即使沒有參與音樂、戲劇或歌舞、雜技表演,亦可能扮演扛藝閣、撐繡旗、抬鼓架或跑腿打雜,極少當個純看熱鬧的旁觀者。

 這種業餘性、自發性的參與精神,隨著台灣近四十年來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遷一去不復返,民眾參與社祭活動的熱情不再,出現在節慶中的技藝水 準也明顯降低。但另方面,文化資產觀念日漸普及,寺廟的歷史、建築與祭典受到行政機關與民俗、藝文界重視,在有力的地方頭人主導下,祭典規模愈來愈大,各 地廟會節慶也常形成矛盾的現象:在地性、業餘性表演團體減少,難度較高的陣頭,如十三腔、南管消失;外來的職業藝人成為迎熱鬧的主力,簡單、花俏的陣頭大 行其道……

 現代節慶中,由人穿戴大型神將軀殼,行走在煙硝瀰漫、鑼鼓喧天的「出陣」隊伍中,是最簡便、最規格化的表演項目。最近幾年,三太子從眾神 將中異軍突起,配合現代電子音 樂,由七星步到方塊步,再變成韓國偶像團體的sorry sorry舞,加上山本頭、奶嘴、墨鏡、直排輪、機車,超炫超酷,完成「現代化」。

 今年的七月,電音三太子更是轟動武林,登上「國際舞台」,在伊東豐雄設計的世運主場館田徑場上,戴墨鏡騎著機車,縱橫全場,讓居高臨下的 觀眾驚艷不已。高雄世運能獲得國人好評,電音三太子功不可沒。世運之後,太子更加忙碌,全台的太子爺廟皆與有榮焉,各地陣頭業者也躍躍欲試。誰是電音三太 子的「原創者」,已在「三太子界」引發爭議,有業者聲稱已申請註冊,「仿冒必究」;亦有人宣示自己是正宗太祖牌,還懸賞十萬元給能證明比他們歷史更悠久的 電音三太子。

 在輸人不輸陣兼飆創意的情形下,高雄市文化局也乘勝追擊,在駁二藝術特區推出全新開發的三太子系列紀念商品,現場並有一套三太子服,讓民 眾做角色扮演。「玩電音三太子的孩子不會學壞」,幼幼版的電音三太子業已出現,台南新營太子宮還聲稱將舉辦全國性的電音三太子比賽,三太子成為台灣意象的 年代彷彿已經來臨,不但是廟會不可或缺的基本節目,也常成為百貨公司週 年慶、科技產品發表會、 消防局防火宣傳的常客,至於出現在大小選舉造勢場合,為特定候選人助陣,更是時勢所趨。

 電音三太子的崛起,有其民俗文化背景。封神榜的哪吒原本就是武功高強、叛逆性格強烈的神童,任何傳統禮俗難「啟齒」的疑難雜症,一般人容 易聯想蓮花化身的三太子。就民俗「百業」言,動作靈活、逗趣,具現代感的電音三太子,比其他神祇更能結合傳統表演(大頭和尚)與現代創意,最具「研發」成 為熱門表演「陣頭」潛力。

 從電音三太子的表演形式與內容來看,太子臃腫的軀殼固然是創意的來源,其背後的推手更是民間創意產業難得的人才。他們所連結的平台,不見 得只拘泥於神像造型與迎神賽會,還有極大的揮灑空間。 若從民間表演傳統而言,節慶呈現多元風格的同時,也應展示其文化意涵與深厚的技巧。需要一、二十人器樂合奏的陣頭與一個人簡易、自由的表演,可以同時「出 陣」,卻未必能等量齊觀。

 電音三太子帶給台灣社會驚奇,反映現代節慶表演簡單、速成的趨勢,以及一窩蜂的社會文化體質。面對集體性、業餘性表演傳統跡近中斷的「民 俗」新流行,如何激發、鼓舞民眾參與民間節慶與藝文活動的熱誠,讓具傳統特質、技藝難度較高的表演文化也能受到重視,仍是行政機關以及社區文化工作者的重 要課題。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搶救希臘危機 歐盟16國研商紓困

中國時報 /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10/02/11

歐洲經濟病夫希臘近來深陷債信危機,歐元區十六國(含希臘)財政部長十日下午緊急舉行跨國視訊會議,研擬如何防範希臘危機再度引發歐洲金融風暴。歐洲聯盟 廿七國元首與歐洲央行總裁特里榭,十一日也將在布魯塞爾召開高峰會議,敲定希臘紓困方案。

根據歐盟規定,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向成員國 提供救助,但區內成員國可透過雙邊層面施以援手。歐元區之外的英國與歐洲則主張,紓困應由經驗豐富的國際貨幣基金(IMF)擔綱,不過此舉將讓歐元區顏面 掃地,可行性不高。

目前各方普遍認為,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將不得不出面收拾希臘的爛攤子,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角色尤其重要, 方法可能是直接貸款給希臘,也可能是提供貸款擔保以協助希臘籌資。無論採行何種方案,都將是歐元區自一九九九年成形,首度對成員國發起紓困行動。

布 魯塞爾歐洲和全球經濟實驗室(Bruegel)的經濟學家估計,希臘約需一百廿億至兩百四十億歐元(約台幣五千三百億至一兆零六百億),才能暫度難關。今 年四月與五月,希臘各有一百零一億與八十五億歐元的公債到期,屆時雅典當局若無力支付,後果將不堪設想。

如今德國的態度動見觀瞻,總理梅克 爾女士的政府先前強硬,認為希臘要為自家惡質的財政政策負責,而且擔心此例一開,日後很難要求歐元區其他成員國厲行財政紀律。

不過近來希臘 危機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動搖國際金融界對歐元區的信心,甚至導致歐元被投資人大舉放空,柏林當局也被迫改變立場。德國媒體十日報導,財政部長蕭伯擬妥希 臘紓困方案之後,就會向執政的基民黨/基社黨聯盟報告。

美國《華爾街日報》則引據德國官員報導,柏林當局將優先考慮提供貸款擔保,主要目的 是建立遏阻危機蔓延的「防火牆」,而不是讓希臘拿錢消災。「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柯瑞默指出,擔保方案不必立即掏納稅人荷包,因此比較容易得到民意 支持。

知名總體經濟觀研究顧問公司Capital Economics歐洲經濟專家梅伊指出,無論歐元區最後決定採行何種方案,都一定會對希臘設下嚴苛條件,絕對是「良藥苦口」。

目前歐元區 除了希臘之外,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與西班牙也都面臨赤字驚人、國債沉重的財政困境,被國際金融界貼上「歐豬五國」(PIIGS)的標籤。希臘危機如何 化解,其他四個難兄難弟正密切關注。

打造時尚設計王國 台灣機會來了

2010-03-05 中國時報【本報訊】

近年隨著亞洲經濟崛起,華裔時尚設計師逐漸受重視,多位新生代台灣設計師先後 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包括去年底在紐約獲得國際時裝設計競賽大獎的古又文、拿下國際成衣聯盟最佳布料大獎的黃嘉祥、二月登上倫敦時尚周的陳邵彥等人,讓世界 見證了當代台灣年輕設計師的潛力。

 金融海嘯期間,歐美市場消費力大幅衰退,許多國際精品業績大受衝擊,紛紛重新評估或取消海外市場展店計畫,唯獨對 中國市場採取加碼策略。因應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到來,今年包括亞曼尼、卡地亞、LV等均擴大在中國的布局,掀起近十年來最大一次中國潮。

 中國市場的龐大商機,吸引許多國際精品逐鹿中原,也使得華 裔設計師有更多機會大顯身手。自從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穿上來自台灣的吳季剛所設計白色單肩晚禮服出席歐巴馬就職晚宴,女星莎朗.史東、珍尼佛.羅培茲穿上 華裔設計師王薇薇(Vera Wang)所設計的婚紗,國際紅星瑪丹娜戴上來自台南的珠寶設計師胡 茵菲所設計十字架項鍊公開亮相;這些華裔設計師在國際上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也逐漸形成一股新勢力。

 當然目前在國際時尚圈中,台灣仍屬邊陲,但這並不妨礙台灣 出現優秀的設計師。台灣的設計師發展個人品牌是最近三十年的事,在眾多設計師品牌中,金融海嘯期間逆勢操作,於二○○八 年登上巴黎時裝周的「夏姿」最受矚目,夏姿設計總監王陳彩霞雖非科班出身,卻能夠從鴻祥稠布莊的裁縫師進軍到巴黎這個時尚之都,與香奈兒、古馳等品牌同台 較勁,展現了堅強的毅力與旺盛企圖心。

 數百年來,從荷蘭、西班牙、明鄭、清、日本到中華民國,在 這塊土地上形成多元文化,成為年輕人發揮創意的最佳來源。例如,夏姿以中國傳統瓷器、絲路做為創作主題;潘伯勳、簡玉峰二人組把原住民服飾結 合法國頂級服裝製作手法,推出「高山青」系列;黃嘉祥從阿嬤棉被上的牡丹花、廟宇蟠龍中尋找創作靈感;漢字則成了古又文設計泳裝的元素。對設計師而言,生 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創作來源,而台灣的環境正好給了年輕人最大的自由度。

 不可諱言,台灣市場很小,國際市場則是無限大,要做一個有 影響力的設計師當然要走向國際。然而,年輕設計師若僅靠個人單打獨鬥就想要在國際上闖出名堂,其實很困難。以甫獲獎的古又文為例,想創立個人品牌到國外時 尚周辦秀,卻沒有足夠資本與財力,這也是國內設計師界普遍面臨的困境。遺憾的是,國內紡織業大多已經外移,與設計界之間形成了斷鍊,未能成為設計師最佳的 支持者。

 反觀亞洲其他國家,在政府預算支持下,南韓有組織地推出「米蘭計畫」,香港推出「設計營商周」,提供補助並鼓 勵商界發掘優良設計師。今年初我們的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不過,迄今還看不出政府要如何協助時尚產業走向國際。學學文創志業董事長徐莉 玲則指出,不論是傳統產業如雨傘、自行車,或高科技產業如手機、筆電等,都需要一流的設計加值,而產業與設計界的跨界合作就是最佳策略。

 近年來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成長緩慢,自一九九二年突破一萬美 元來,迄今未能達到二萬美元,數據顯示,台灣賴以出口的代工產業逐漸微利化,已走到瓶頸。當筆記型電腦代工業者還在為二%利潤堅苦奮戰時,國際精品毛利可 高達五、六%,一只白金鑽石鱷魚皮凱莉包賣到五百七十萬元,一個皮革鑰匙圈訂價一萬零七百元,還 是有人買。這些現象顯示,如果不重視品牌與設計力,高科技也會淪為傳統產業。

 廿一世紀是講究美學經濟與設計力的時代,台灣的產業要升 級,必須從提升設計力開始。從古又文、黃嘉祥到陳邵彥等新生代設計師在國際上頻頻獲獎,顯示台灣在時尚設計方面的人才與創意源源不絕,再加上中國的龐大市 場,為台灣帶來了極大的商機。我們期盼政府與民間能攜手合作,全力協助有創意的新生代設計師躍上國際舞台,提升台灣的設計力,讓台灣朝設計王國的理想邁 進。


洪蘭 台大醫科學生尸位素餐

中國時報【朱芳瑤/台北報導】

全世界大學都在搶頂尖人才,台灣的大學生有危機意識嗎?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撰文痛 批,台 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 麵,散漫的態度令人搖頭。她嚴辭炮轟,「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這篇文章〈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刊登在近日出版的《天下雜誌》,提及她擔任醫學系評鑑委員,上 月底到「台灣最頂尖醫學院」的評鑑訪視經驗,雖未指出系名,但外界普遍聯想到台大醫學系,洪蘭也向媒體證實。

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大覺

洪蘭描繪她親眼見到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情形。已經打鐘了,有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啃雞腿,或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上睡大頭覺,打手機、傳簡訊的情況更不用說。

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刺刺走到自己的座位前,絲毫不 尊重其他同學的上課權,視授課老師為無物,讓知識的殿堂有如菜市場。

洪蘭感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決定離開。但讓她驚訝的是,再回到教室查看時發現,不但原先睡覺的同學沒醒,又更多同學「陣亡」。「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不只台大醫學系學生不敬業,洪蘭文中也批評,醫生也一樣不敬業。她說,早上八時開晨會,評鑑委員發 現醫生不但遲到、沒穿白袍,也還沒巡房;即便來開會了,也是坐在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鬆散令人咋舌」。

醫生紀律鬆散也令人咋舌

「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 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

洪蘭強調,學生應做好本分,好好學習,那些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形同「尸位素餐」,「如果不想讀,何不 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

洪蘭直指,國際競爭如此激烈,但台灣有學生未感受到這股壓力,浪費生命,也浪費國家資源,她看了難 過,也感到憂心。若不及早覺醒,下一代到別的國家當「台傭」的擔憂,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洪蘭心情沈重,昨天早上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寫完這篇文章後便關手機,也不收電子郵件,還做好「不 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

洪蘭說,她也是台大人,但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就要講,不然就變成共犯。她向台大喊話, 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卻沒把學生的品德教好。這樣的教育不僅走偏了,而且很危險。

經貿要突破 美牛…敗事有餘

立法院周二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推翻台美議定書,禁止美國牛肉六部位進口,台美關係陷入空前緊張。誠然,政府在開放進 口過程,缺乏足夠的溝通,但是從經貿安全的角度來看,美牛進口關乎未來台灣的經貿生存空間,朝野政治人物皆應正視其嚴重性,思考如何讓美牛進口爭議不致破 壞台灣尋求突破經貿孤立的努力。

近來我經貿優勢快速流失,明顯落後南韓,關鍵在雙方經貿空間的變化。在東亞地區,東協加三和東亞各國簽定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讓此地區成為全球區域整合最 熱絡的地區。南韓尤其積極,除東協外,還成功地和新加坡、印度、歐盟以及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相反的,因大陸的反對,我們無法和主要貿易國簽訂自由貿易 協定,更遑論參與多邊區域貿易協定,以致被隔絕於東亞經貿整合體系之外。

朝野對此問題早有認識,也把希望寄託於美國。作為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敲門磚,美牛所提供的果實或許成事不足,但其所涉及龐大的利益團體和所具備的高度 象徵意義,卻敗事有餘。由於美國牛肉生產者散及多州選區,若動員起來投反對票,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絕對無法過關,行政部門必不敢率然與我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而且對美國人來說,食用美國牛肉是普遍的生活經驗,也已為五、六十個國家共同接受,而台灣卻以如此政治化的手法高調反對其進口,毋寧是對美國生產和檢疫技 術的懷疑,絕對有損台美兩國人民的信任和友誼。

如今立法院正式重啟美牛禁令,不但衝擊台美關係,也將為我國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投入新的變數。如果行政立法缺乏有效溝通,而國會又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僅以 一時民意好惡,率然訴諸否決行政部門談定的貿易協定,則不但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無望,其他國家更無需言明中共反對,只要以此為由,順勢拒絕我們洽簽自由貿易 協定的請求,後果不堪設想。

為今之計,政府只有持續和立法院及國人溝通,以求未來能再度解除美牛進口禁令,展現政府遵守國際協議的誠信態度。在溝通的過程中,政府一方面應提供充足資 訊,讓人民認識其他國家如何管理農產品貿易,為未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作好思想準備。另一方面,政府也可借力使力,擴大交往美國農業及其他有意進入我市場的 產業部門,強化對於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持力道。若在未來一年之內朝野能達成共識,我們還可趁著全球經濟全面好轉、自由貿易之風再度興起之時,把自由貿易 協定重新端上台美雙邊議程,這或許是此刻我們最好的期待。

地方改制凸顯了什麼問題

中國時報【郭正亮】

行政院版 「地方制度法」一變再變,國民黨要求立院為此召開臨時會,二者都凸顯出馬政府的領導無能,令人痛感不可思議。

首先是改革策略錯誤。早在去年 五月,立院即修正通過地方制度法,何以當時馬政府決定二階段改制,只先處理縣市合併升格,卻不同時處理鄉鎮市長民代的定位問題?畢竟五都立委普遍支持縣市 合併升格,卻受制於鄉鎮市長民代輔選壓力,當時若能一併推動,顯然較易訴諸升格利多爭取民意支持,並能借力使力降低基層公職反彈。如此明顯有利的一階段改 制,何以馬政府偏不採用,竟要自找麻煩分為二階段處理?

其次是改革動力薄弱。縣市既已合併升格,當然要自動適用直轄市法規,豈有延選一屆或 薪資補貼之理?對比當年廢除國大,並無國代敢犯眾怒要求退職補貼,即時是凍省略有妥協的省諮議會,編制也從原本七十九席大幅縮減到最多二十九席,均由行政 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亦無自動轉任餘地。

不管是廢除國大或凍省改革,當年李登輝政府都強勢領導,堅持原案通過,反對派並不敢違逆改革潮流。相 形之下,馬政府的弱勢領導,卻使地方改制彷彿自認理虧,進而感到愧對基層,不但黨政高層莫衷一是,反對派也公然討價還價,甚至嗆聲退黨杯葛。原本可以大張 旗鼓改革、可以降低區域發展差距、提升地方競爭力的改制議題,在馬政府手中反而淪為各方較勁、動輒得咎的燙手山芋。

改革策略錯誤,加上改革 動力薄弱,導致原本可以理直氣壯、經兩院共同研議通過的改革大業,淪落為低聲下氣、訴諸立院臨時會強制表決的政治算計。以行政院版地制法來說,最引人詬病 的首推鄉鎮市長自動延任,取消新任五都首長的人事任命權,這不但有違憲之虞,甚至還有政治綁樁之嫌。畢竟以目前五都選情而言,藍綠各擁二席穩固地盤,最可 能變天首推國民黨執政的新北市。一旦行政院版通過,民進黨即使贏得新北市長,也不能更換多為國民黨籍的現任鄉鎮市長。如此限制新任民選直轄市長的人事權, 根本完全違反民主政治原理。

更不可思議的是,儘管握有國會四分之三優勢,馬政府的領導無能卻日益嚴重,不但無法掌握改革形勢,也無法區分議 題輕重。例如上會期通過行政院組織法,算是政府改造的難得成就,馬政府卻怠於宣傳,國人至今仍不了解改革意義。儘管產創條例攸關投資台灣,但馬政府在朝野 爭議下,卻不急於列入臨時會議程,讓產業界痛感意外。相形之下,只須在六月前公告實施即可的地方制度法,馬政府卻視為最緊急優先,甚至成為臨時會動員表決 的唯一議題。

馬政府如此容易製造政治驚奇,也難怪大家都要自求多福或自力救濟。

(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2℃》 台灣是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二○○七年提出的第四份報告指出,本世紀末全球將增溫攝氏一.八至四度,海平面將上升十八至五十九公分。

 東石林邊 將和馬爾地夫同時消失

 陳文茜比對中研院研究資料後 表示,當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被海水淹沒時,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雲林麥寮工業區也將消失。《±2》訪談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動畫揭露這個國人不能迴避的真相。

 紀錄片開拍於去年莫拉克風災過後,歷時五個月完成。片長七十分鐘,全片七大段落就像《聖經》裡的七個封印,揭開台灣 及全球所面對的的氣候危機。

 綠色革命 面對災難必須控制升溫

 陳文茜解釋,本片命名《±2》源於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結論,亦即未來人類的生存關鍵,在於將全球氣溫變化控制於攝氏2內,並以台灣的角度探討氣候變遷的議題,多位企業主也慷慨解囊。

 影片開頭介紹全球暖化及近年發生的異常氣候現象,並從專業角度解釋這些現象如何發生。科學家指出,人類自一七五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存在周期長達五十至二五年,即使全人類同步關燈一年,全球仍會持續暖化,只有發起一場全面綠色革命,才能應付氣候災難。

 地理因素 台灣雨量增幅世界五倍

 從第三部分開始,攝影機的焦點拉回莫拉克風災過後的台灣。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吐露真相: 全球氣溫每增加一度,雨量就增加六%,但台灣因地理及地形因素,雨量增加幅度將是世界平均值的五倍。

 再者,全球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將失去一一%的土地,台北將淪陷為沼澤,台南、高雄將被淹沒,台灣與越南、孟加 拉、南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島國的芸芸眾生,將是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