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無線網路簡介

Wi-Fi(發音為 /'waɪfaɪ/)是一個無線網路通信技術的品牌,由Wi-Fi聯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使用在經驗證的基於IEEE 802.11標準的產品上,目的是改善基於IEEE 802.11標準的無線網路產品之間的互通性。

現時一般人會把Wi-Fi及IEEE 802.11混為一談。甚至把Wi-Fi等同於無線網際網路

Wi-Fi聯盟成立於1999年,當時的名稱叫做Wireless Ethernet Compatibility Alliance (WECA)。在2002年10月,正式改名為Wi-Fi Alliance。

由來

IEEE 802.11第一個版本發表於1997年, 其中定義了介質訪問接入控制層(MAC層)和物理層。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4GHz的ISM 頻段上的兩種無線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s。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自由直接(ad hoc)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在基站(Base Station,BS)或者訪問點(Access Point,AP)的協調下進行。

1999 年加上了兩個補充版本:802.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s的物理層,802.11b定義了一個在2.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s的 物理層。

2.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因此802.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11標準起名叫AirPort。 1999年工業界成立了Wi-Fi聯盟,致力解決符合802.11標準的產品的生產和設備兼 容性問題。Wi-Fi為制定802.11無線網路的組織,並非代表無線網路。

802.11標準和補充

  • 802.11 ,1997年,原始標準(2Mbit/s,2.4GHz頻道)。
  • 802.11a,1999年,物理層補充(54Mbit/s,5GHz頻道)。
  • 802.11b,1999年,物理層補充(11Mbit/s,2.4GHz頻道)。
  • 802.11c,符合802.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MAC)橋接(MAC Layer Bridging)。
  • 802.11d,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
  • 802.11e ,對服務等級(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支持。
  • 802.11f,基站的互連性(Interoperability)。
  • 802.11g,物理層補充(54Mbit/s,2.4GHz頻道)。
  • 802.11h,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室內(indoor)和室外(outdoor)通道(5GHz頻段)。
  • 802.11i,安全和鑒權(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補充。
  • 802.11n,導入多重輸入輸出(MIMO)和40Mbit通道寬度(HT40)技術,基本上是802.11a/g的延伸版。

除了上面的IEEE標準,另外有一個被稱為IEEE 802.11b+的技術,通過PBCC技術 (Packet Binary Convolutional Code)在IEEE802.11b(2.4GHz頻段)基礎上提供22Mbit/s的數據傳輸速率。但這事實上並不是一個IEEE的公開標準,而是一項 產權私有的技術(產權屬於美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也有一些被稱為802.11g+的技術,在IEEE 802.11g的基礎上提供108Mbit/s的傳輸速率,跟802.11b+一樣,同樣是 非標準技術,由無線網路晶片生產商Atheros所提倡的則為SuperG。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藍牙技術

藍牙Bluetooth,是一種無線個人局域網Wireless PAN),最初由易利信創製,後來由藍牙技術聯盟訂定技術標準。據說為了強調此技術及應用尚在萌芽階段的 意義,故將Bluetooth中文譯名為較文雅的「藍芽」,並在台灣進 行商業的註冊。在2006年藍牙技術聯盟組織已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改採直譯為「藍牙」。

歷史

藍牙技術最初由易利信創製。 技術始於易利信公司的1994方案,它是研究在行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低成本無線通訊連線的方法。發明者希望為裝置間的通訊創造一組統一規則 (標準化協定),以解決使用者間互不相容的移動電子裝置。1997年前易利信公司此概念接觸了移動裝置製造商,討論其項目合作發展,結果獲得支援。 1998年項目正式啟動。 1999年5 月20日索尼愛立信IBM英特爾諾基亞東芝等 業界龍頭創立藍牙特別興趣組(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制訂藍芽技術標準。「藍牙」這名稱來自10世紀的丹麥國 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的外號。出身海盜家 庭的哈拉爾德統一了北歐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維京王國的國王,由於他喜歡吃藍莓牙齒常常染成藍色,而獲得「藍牙」的綽號。用來暗示藍芽是統一通訊協定的通用標準。因為顏色怪異的緣 故。1998 年,易利信公司希望無線通訊技術能統一標準而取名「藍牙」。 1998年時Bluetooth推出0.7版,支援 Baseband 與 LMP(Link Manager Protocol)通訊協定兩部份。1999年推出0.8版,0.9版、1.0 Draft版,1.0a版、1.0B版。1.0 Draft版,完成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協定、TCS(Telephony Control Specification)協定。同時,1.0版公布後,開始了大規模宣傳。 2001年的1.1版正式列入IEEE標準,Bluetooth 1.1即為IEEE 802.15.1。同年,SIG成員公司超過2000家。 Bluetooth 2.0將傳輸率提升至2Mbps、3Mbps,遠大於1.x版的1Mbps(實際約723.2kbps)。

Android初探

2007年11月5日,Google 與其他33家手機製造商(包含摩托羅拉、宏達電、三星、LG)、手機晶片供應商、軟硬體供應商、電信業者所聯合組成的開放手持裝置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發佈了名為「Android」 的開放手機軟硬體平台。參與開放手持裝置聯盟的這些廠商,都會基於 Android 平台,來開發新的手機業務。

緊接著,在 Android 平台公佈的一週之後(11月12日),Google 隨即發布了可以免費自由下載,能在 Windows、Mac OS X、Linux 多平台上使用的 Android 軟體開發工具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 與相關文件。 間隔數天,又再次發佈作業系統核心(kernel),與部分驅動程式的原始碼。 一歩歩展示 Google 欲將手機這個現代人的隨身工具推往開放平台, 讓人們可以自由修改創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手機應用的決心。

身為 Google 公司創辦人之一的 Sergey Brin,也在 Android 軟體開發工具(SDK)發布的同時, 現身於視訊廣告影片中,為大眾介紹 Android 平台。 Sergey Brin 也同時宣佈舉辦總獎金高達 1000 萬美元(3 億多台幣)的開發者大獎賽, 鼓勵程式開發者去深入探究 Android 平台的能力。寫出具創意、實用性十足、 能提供使用者更好的手機使用經驗的應用程式。

2008年9月24日,T-Mobile 首度公佈第一台 Android 手機(G1)的細節,同日 Google 也釋出了 Andorid SDK 1.0 rc1。對應用程式開發者而言,1.0 代表了開發者可以放心地使用 API,而不必再擔心 API 有太大的變動。 G1 在同年10月20正式發售。在發售前僅針對原 T-Mobile 用戶的預購活動中,已經被預購了150萬台。 在 10/21日,Open Handset Alliance 公開了全部 Android 的原始碼。從此,開發者擁有了一個完全開放的手機平台。

在可見的將來,基於 Android 平台的手機程式設計,將像今日的 PC 程式設計一樣普及。

「Android」是一個基於 Linux 核心(kernel) 的開放手機平台作業系統。與 Windows MobileSymbian 等手機作業系統處在同一級別。

對於設備製造商來說,「Android」是一個免 費的平台。「Android」作業系統讓設備製造商免除「每出一台手機,就得被手機作業系統廠商(如 MicroSoft)收取費用」的情況。 對硬體開發廠商來說,「Android」也是個開放的平台。只要廠商有能力,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加入特有的裝置或功能,不受手機作業系統廠商的限制。

對 於手持裝置的開發者來說,「Android」是個先進的平台。平台上的應用程式可相容於各種型號的 Android 手機,免去為各種不同手機機型開發的困擾。「Android」平台支援各種先進的網路、繪圖、3D處理能力,可以用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對 於使用者來說,「Android」是一個用於手機的作業系統。使用者只要先申請一個免費的 Google 帳戶,當使用者想換一台手機時,就可以在不同廠牌,同樣使用「Android」作業系統平台的手機之間選擇,並且很容易地將如聯絡簿等個人資料轉換到新手 機上。

Android 在 Linux 核心的基礎上,提供了各種合用的函式庫,和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框架。並採用較符合商用限制的 Apache 版權。在 Linux 核心的基礎上提供 Google 自製的應用程式運行環境 (稱作 Dalvik,與 Sun 的 J2ME 不同),並提供基於 Eclipse 整合開發環境(IDE)的免費、跨平台(Windows、Mac OS X、Linux)開發工具(SDK),便於應用程式開發者學習、使用。

免費、熟悉的跨平台開發工具,讓具備一些物件導向觀念,或視窗程式 開發經驗的開發者,能在一定時間內上手。1000 萬美元的大獎賽則提供了足夠的誘因,讓第一支 Android 手機正式面市前,就擁有了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可供使用。

從不同角度來說,Android代表著

一個嶄新的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平台、
一個友善的免費應用程式開發環境、
一個與世界各地的程式開發者,站在相同起跑點上的公平競爭機會。
從創意開始

預測未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當我們擁有了一台能夠上網,能夠依照自己的期望自由修改、調配功能的手機,我們會用它來施展什麼創意? Android 大獎賽首頁上提供了一些方向。

你的心裡可能已經有了關於手機程式的絕好創意,你想在 Android 開放手機平台上,實現因為其他封閉平台的種種限制,而無法在手機上達成的需求; 無論你以何種目的來看待「Android」平台,都需要為了達成你的創意,所需的一些基本協助。 本書所提供的內容,將可以協助你快速地理解 Android 平台的概念。 提供你初次開發手機程式介面的注意事項、Android 資料應用程式的運作過程, 與詳細的 Android 應用程式實例解說。

要開發 Android 應用程式,你甚至不需要擁有實機。 Google 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各個主要平台(Windows、Mac、Linux) 上可用的開發工具包。開發工具包中,也包含了 Android 手機模擬器,好讓我們在電腦上就能完成所有的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工作。接著,我們就先來安裝 Android 開發工具吧。

參考資料

GPS全球定位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英語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通常簡稱GPS),又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一個中距離圓型軌道衛星導航系統。它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98%)提供準確的定位、測速和高精度的時間標準。系統由美國國防部研製和維護,可滿足位於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間的軍事用戶連續精確的確定三維位置、三維運動和時間的需 要。該系統包括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 地面上的1個主控站、3個數據注入站和5個監測站及作為用戶端的GPS接收機。最少只需其中3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用戶端在地球上 所處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收聯接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

該系統由美國政府於20 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研製並於1994年全 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擁有GPS接收機即可使用該服務,無需另外付費。GPS信號分為民用的標準定位服務(SPS,Standard Positioning Service)和軍規的精確定位服務(PPS,Precise Positioning Service)兩類。由於SPS無須任何授權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國因為擔心敵對國家或組織會利用SPS對美國發動攻擊,故在民用訊號中人為地加入誤差 (即SA政策,Selective 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確度,使其最終定位精確度大概在100米左右;軍規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 後,柯林頓政府決定取消對民用訊號的干擾。因此,現在民用GPS也可以達到十米左 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統擁有如下多種優點: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氣的 影響;全球覆蓋(高達98%);三維定速定時高精度;快速、省時、高效率;應用廣泛、多功能;可移動定位;不同於雙星定位系統,使用過程中接收機 不需要發出任何信號增加了隱蔽性,提高了其軍事應用效能。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RFID原理與應用

作者:陳啟煌 / 臺灣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程式設計組副組長

被稱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前十大技術之一的「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便利通ING。未來舉凡到商場或便利店購物、圖書館借書、搭乘交通工具、繳停車費、洗車、高速公路的電子收費「ETC」、郵寄、識別證或到醫院掛號領藥…,無一不如影隨形地和「你」一起生活著。

前言
相信大家對RFID這個名詞應該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已經悄悄的散佈在你我身邊,常有機會看到或聽到這個名詞;陌生的是不知道它背後的運作原理與技術,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能讓大家對這個號稱是『本世紀十大重要技術項目』之一的科技產物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RFID 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中文可以稱為「無線射頻識別系統」。 通常是由感應器(Reader)和RFID標籤(Tag)所組成的系統,其運作的原理是利用感應器發射無線電波,觸動感應範圍內的RFID標籤,藉由電磁感應產生電流,供應RFID標籤上的晶片運作並發出電磁波回應感應器。以驅動能量來源區別,RFID標籤可分為主動式及被動式兩種:被動式的標籤本身沒有電池的裝置,所需電流全靠感應器的無線電波電磁感應產生,所以只有在接收到感應器發出的訊號才會被動的回應感應器;而主動式的標籤內置有電池,可以主動傳送訊號供感應器讀取,訊號傳送範圍也相對的比被動式廣。

其實RFID早已存在你我日常生活環境中,出門搭乘捷運會用到的『悠遊卡』,開車上高速公路不用停下車來繳回數票所使用的『ETC』儲值卡,去7-11買個飲料用到的”VISA WAVE”信用卡,心愛的寵物身上的植入的『寵物晶片』,商店或圖書館內的防盜晶片,回到家裡開啟大門門禁所用的”MiFare”晶片卡,這些都是 RFID的實際應用。RFID的特性特別適合用來作為人或物品在通路上的管控追蹤及識別。所以RFID廣泛應用在門禁控制、流程管控以及電子票券等方面。加上RFID已制定全球統一的ISO規範,同時看好RFID所帶來的商機,已有不少廠商投入相關產業的研發,近幾年在國內外推出不少與RFID相關的應用如:

全球最大的連鎖通路商 Wal-Mart 要求其前100大上游供應商在貨品的包裝或棧板上裝置RFID標籤,以便追蹤貨品在供應鏈上的即時資訊,可降低成本及提高產品資訊的透明度;國內的裕隆汽車將RFID技術應用在汽車保養維修流程控管,車主在休息室可以清楚掌握愛車即時的處理情況及進度;三總將RFID用於病人的識別,避免給藥錯誤,大幅的提高備藥與給藥的正確性。

在電子票券的應用方面,因為RFID標籤內置的記憶體可以存放相關的識別資料,加上加密的機制即可把票券的內容安全地記錄在電子晶片中,故可廣泛應用在小額消費,以免除付現找零或信用卡簽名等麻煩。如「2006 FIFA世界盃足球賽」主辦單位與飛利浦公司合作,捨棄傳統門票,改採RFID晶片卡,此舉,除了讓球迷能快速驗證入場外,這張RFID電子門票也可以用來支付球場內其他如停車、餐飲等消費;而在國內,大部分台北人手上持有的悠遊卡所採用的MiFare晶片也是一種RFID卡。除了可以用來搭捷運、公車、貓纜及付停車費外,技術上應可用於其他生活上的小額消費。受限於國內的金融法令,悠遊卡僅能用於交通事業,未能進行小額消費的業務;但去年國內四家銀行與台北智慧卡票證公司簽約發行悠遊聯名卡,並且結合『VISA國際組織』推出的VISA WAVE功能,讓持卡人除了可以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外,亦可用於便利超商消費,帶來更多方便的服務。

介紹完各種RFID實際應用,在此預告一個好消息,本校今年(96)九月新學期開始,會將校園卡換發成MiFare晶片卡,包含學生證、教職員證、校友證等校園卡都會升級成為RFID 晶片卡。原有的校園卡為傳統接觸式的磁條卡,由於在使用時與讀卡機接觸多少會有磨損,且校園卡經常用於館舍的門禁控制,不少人會因為卡片無法辨識而有「卡門」的不愉快經驗,這個問題拜RFID卡非接觸的特性而不復存在。這一次除了換發卡片之外,並整合全校各館舍的門禁系統,屆時全校師生可以一卡通行全校,皮包內也可以少帶幾張卡片。除此之外,也將台北人常用的悠遊卡功能結合在校園卡內,使校園卡可以走出校園,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加上與校園卡片結合,使得這張悠遊卡具有掛失的機制,卡片內的儲值的金額不會因為卡片遺失而不見,還有後續的校內外應用還在規劃中,期待能讓校園卡發揮最大的功能。

拜科技之賜,RFID讓生活更方便、更安全,想像一下去超級市場買一車的商品,只要購物車一經過感應器購物清單,帳單立即產生,不用像現在排隊等店員一一點清結帳;還有一回到家裡,周遭溫度、燈光及家電馬上變成你喜歡的設定,不用東找西找遙控器與開關;家裡的冰箱食物飲料不夠時,會自動下訂單宅配到府,不用打開冰箱發現最喜歡的可樂沒有了,這真是個方便的未來,而且這個未來已經不遠了。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性侵新聞「動」起來 手機不設防

中國時報【林上祚/台北報導】

主打動畫新聞的壹電視新聞台,未來將登上中華電信MOD,中華電信總經理張曉東表 示,中華電信受限於「黨政軍條款」,MOD被公告為「開放平台」,無法拒絕壹傳媒上架,也無權對播出內容置喙,但壹電視若被公告為鎖碼台,中華電信將配合 辦理。

壹傳媒的「動新聞」最近主打獸父性侵幼女動新聞,不僅鉅細靡遺交代性侵過程,還有真人配音,動新聞收看軟體,只要用iPhone等智慧型手機掃描「二維 條碼」就能下載,「蘋果的APP Store,就有二維條碼軟體可下載」,下載後所有手機用戶,無論是否年滿十八歲,都可點選比限制級還限制級的「獸父性侵」動畫,完全沒有把中華民國的網 路分級制度放在眼裡。

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經理胡學海表示,動新聞的二維條碼,只要是智慧型手機都能下載,其他電信業用戶也能下載,手機 用戶上網後,點選什麼樣的網路內容,就不是電信業者能夠管的,動新聞播出性侵動畫,責任不在中華電信。

專家:這幾年新聞自律 將全破功

但 麻煩的是,壹傳媒旗下的壹電視,接下來還要在中華電信MOD播出,衛星頻道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形容,衛星公會自律委員會這幾年,好不容易對一些 血腥暴力畫面,達成不予播出的共識,現在看到動新聞,居然可以把自殺新聞,從高樓跳下墜地過程血淋淋呈現,萬一壹電視這樣呈現方式大受歡迎,難保其他新聞 台不會跟進,「這幾年新聞自律,不就全破功了」。

NCC官員形容,先前雅虎等網拍網站,有網友販售日本「電車之狼」模擬性侵電玩,都被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嚴厲要求下架,壹電視新聞 以後若動輒製作「模擬性侵」動畫新聞,NCC豈不是得二十四小時監看,「就像貓捉老鼠一樣,抓不勝抓」。

「一頁」知秋 國片走對路了

由新銳導演陳駿霖所執導的「一頁台北」獲得柏林影展亞洲電影大獎,這大概是繼「艋舺」票房破兩億之後,國片又一項令人鼓舞的 消息。

連續幾部國片及電視劇都與城市行銷連結上關係,「痞子英雄」、「不能沒有你」的高雄面貌帶動南台灣的觀光熱,「艋舺」、「一頁台北」呈現台北都會的過去與 現代景觀及文化變遷。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背景,背景當然需要場景。電影場景往往帶影迷進入寫實或幻想中的環境而一生難忘。

其實「一頁台北」的監製是德國名導文溫德斯,去年初曾來台訪問,並與侯孝賢導演舉行一場電影論壇。文溫德斯談到他到訪一個陌生城市,會利用大部分時間走訪 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及生活面貌,納入他電影中的元素。他看了陳駿霖的劇本並走遍台北大街小巷,更覺得這是個電影可以表現的城市,也 是他接下製片的原因。

確實,電影和城市是有影像上密切關連,美國奇才導演伍迪艾倫一生住在紐約,他大部分作品都在紐約取景,而被美國大學生譽為「都會文化孤獨導演」。當他決定 移師歐洲取景時,他選擇了倫敦及巴賽隆納,於是近作「愛情決勝點」及「情遇巴賽隆納」成為紐約人觀光的首選。

美國的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舊金山和芝加哥都是好萊塢影片常常出現的城市,即使像「麥迪遜之橋」的中西部愛荷華州的麥迪遜郡一夕成名,電影中的那座橋馬 上成為觀光景點,就如同「海角七號」帶動南台灣觀光的潮流。

歐洲更多電影中最迷人的城市,「羅馬假期」、「魂斷威尼斯」、「我愛巴黎」、「魂斷藍橋」、「布拉格的春天」和「藍色多惱河」等有多少影片帶來歐洲城市的 無限魅力,因為有故事有演員,電影傳達了整體的城市行銷;海報照片、服裝、語言、生活、建築、雙層公車、捷運、廟宇和教堂等都連帶受注目。去年奧斯卡最佳 影片頒給了「貧民百萬富翁」,使得孟買的貧民窟成為觀光景點,該片印度配樂搶得美國排行榜第一名,印度女性服裝展示在紐約第五街。

多元化城市行銷有如一個成功的城市外交。「一頁台北」、「艋舺」國片走對了方向,再加上編導演的強力組合,今年很可能是國片復甦之年。